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魯花漲價後續乏力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5日 20: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聯合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CUBN記者 陳文喜 北京報道

  “冰封”達半年之久的食用油價格,在7月終於鬆動。7月10日,魯花集團方面公開表示,由於食用油限價結束,加上作為原料的花生價格大漲,魯花品牌的花生油漲價5%,通知已經在全國下發。不過,在北京部分大型超市,魯花花生油價格剛上調一天,就重新回落到之前的價位。

  7月11日,魯花相關人士表示,産品並沒有漲價,而是“做了一個捆綁(銷售)”,即將花生油與調和油捆綁一起進行促銷。“合起來看貌似價格是升了,但單瓶的價格應該是降了。”

  《中華油脂網》主編郭清保認為,這也算是一種變相的調價手段,這意味著消費者要獲得一瓶花生油就需要付出比此前高的價格。他表示,魯花此舉也實出無奈:一方面,魯花需要擴大其花生油等小品種油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其成本壓力的確很大。

  油企的困局

  並不只有魯花一家承受著巨大的成本壓力。“現在所有的油廠都是虧的。”一家中型食用油企業負責人表示。

  齊魯證券認為,去年11月起小包裝食用油兩度限價,由於終端價格遭管控,而同期國際大豆價格又漲幅10%~15%,食用油行業連續7個月出現售價低於成本的價格倒挂現象。

  “企業的成本倒挂程度太大,而且持續的時間太久了,企業也需要正常的盈利。”前述魯花內部人士感嘆,目前原材料的價格已經上漲了15%~20%,與此同時,管理成本、物流成本都在上漲,但終端價格一直未變,企業處於虧損狀況。

  今年以來,花生價格一路高漲,從去年每斤三四元,到目前的每斤6~8元,幾乎翻了一倍多。上述魯花內部人士表示,以38%的平均出油率計算,目前一斤原料花生米的價格和一斤油的價格已經差不多了。

  該人士解釋稱,目前進行的捆綁銷售政策,也是預期花生未來短缺而可能持續漲價所採取的一種應對措施。

  據郭清保介紹,根據限價要求,大豆毛油、菜籽毛油價格均控制在每噸9200元左右。但目前進口大豆的成本價不斷上漲,已經達到每噸4200~4300元,折算下來,每加工一噸大豆企業便要虧損100~200元。

  於是,一些中小企業便選擇了停産或者減産。前述中型食用油企業的負責人就告訴記者,自己的企業目前開工率為50%左右,遠遠低於2010年同期的水平。這樣的情況也造成了進口大豆的“壓港”現象。大連北良港、青島港、秦皇島港等重要港口進口大豆倉庫爆滿,甚至還佔用了原來存放玉米的倉庫。一些大豆加工企業寧願每月多交100多萬元的港口倉儲費,也不願把大豆拉回工廠。

  而對於大型企業而言,停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大企業,我們的首先任務是不能停工停産,不能斷貨,並且要保證員工收入、物價穩定。”魯花集團人士表示。

  漲價面臨壓力

  從4月初開始、為期2個月的第二輪食用油限價令在6月已經到期。此後,發改委方面一直沒有明確説法。更有多位業內人士甚至指出,所謂“限價令”並不存在,因為這只是對幾家主要企業的約談,並沒有明確的文件或者書面規定。

  那為何魯花率先漲價,應者寥寥?據郭清保分析,企業一直沒有動作的原因,首先還是忌憚政策壓力。“儘管‘限價令’已過,有關部門沒有説繼續,但也沒有説不繼續。”

  其次,他認為,目前食用油市場需求不太樂觀。一方面,玉米油、葵花油、茶樹油等新品種油類的興起,佔據了大豆油原有的一部分市場空間;另一方面,由於受養殖業不景氣的影響,豆粕需求減少,而往年現在正是豆粕需求的旺季。

  在大豆油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國家在臨儲大豆的投放上則力度很大,加之此前提到的進口大豆“壓港”的情況,使得目前大豆供應量充足。

  “成本高企,終端産品價格限制,加上資金收緊,今年應該是食用油企業這幾年中最難熬的一年,尤其是中小企業。”郭清保預計,地方龍頭企業和央企加速擴張整合,中小企業可能被淘汰。

  對於媒體的報道,魯花集團業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集團沒有對外説過漲價,終端漲價不一定代表廠家的真實意圖,有可能是超市自己的行為。”

  齊魯證券的最新報告預計,魯花作為國內第三大食用油品牌,若率先提價可能引起小企業的跟風。魯花花生油提價只是國內食用油價格補漲的第一步,後期若相關部門放鬆價格管制,預計包括大豆油、玉米油等在內的食用油聯袂漲價將會漸次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