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三公公開沒有最詳盡只有更詳盡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3日 14: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舜網-濟南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張若漁

  11日,審計署公佈“三公經費”,成為迄今為止公佈“三公經費”最詳盡的部門。數據顯示,審計署2010年“三公”決算數為2488.79萬元,其中因公出國費近617萬元、公務接待費865萬元、公車購置及運行費1229.65萬元,公車費用佔“三公”支出49%。(7月12日《新京報》)

  中央諸部門在多重壓力之下正陸陸續續地公開各自的“三公”賬本。然而,公開的狀況顯然不讓人滿意,除了審計署,其餘部門都只是給出了一個大而化之的總體數字,分解細化之後的“賬單”付之闕如。被寄予厚望的“三公”公開,徒然只剩下一個公開的姿態。

  在亮出一個“總數”完事大吉的氛圍中,審計署的公開儼然成了一個“異類”。儘管公開仍然不能説是條分縷析和錙銖必較,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部門”的確是不遑多讓。或許,審計署也自知自己不能跟其他部門一樣“粗枝大葉”,作為一個專事于查賬的部門,公眾自然對其寄予了更高、更特別的期許,其職能角色也決定了它更有責任和義務拿出一份細緻綿密的“三公”賬本。

  審計署的“三公”賬本令其他部門相形見絀。但這已經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重點是它是否具有示範意義,能為中央諸部門的“三公”公開引為表率?如果能,那麼審計署的公開,便有了超越性的邊際效應;如果不能,那所謂“最詳盡”的公開,也不免只能作為一個“孤本”供人觀瞻把玩。

  現在的問題是,關於“三公”公開的標準本身就是一筆“糊塗賬”。既然標準虛無飄渺,“三公”公開必然各行其是,避實就虛、刪繁就簡,而且你還拿它一點辦法沒有。如此狀況導致了一個詭異的結局,即公開的部門越多,公眾的無力感越深,憤懣的情緒愈發高亢。這恐怕已經與公開的初衷南轅北轍。

  為了公開而公開,還是真正意義上的公開嗎?在公開的面目上包裹了重重疊疊的紗巾,對面的公眾即使拿著放大鏡看了又看,想了又想,還是無法探其虛實,難睹真容。

  都説圍觀是一種力量,可是在“三公”公開這件事上未必如此。圍觀若要産生力量,取決於圍觀的對像是什麼。如果圍觀的是一個孤零零的數字,那將因其既沒有參照係又缺乏內涵而失去辨析和言説的能力。目前的局面就是如此,公眾對於“三公”公開,處於事實上的失語狀態,多也好少也罷,理性的判斷難以生發,情緒性的發作倒是俯拾皆是。

  審計署的“三公”賬本,在一片“糊塗賬”的情勢中,無疑令人眼前一亮。一份相對具體的賬本,至少讓公眾獲得了圍觀評論的可能,從而接近了公開的實質。然而,我們還是要説,“三公”公開,沒有“最詳盡”只有“更詳盡”,對審計署如此,對其他部門更是如此。有必要重申那個觀念:沒有具體而微的賬本,就沒有公開,就沒有透明。僅僅亮出一個“總數”的所謂“公開”,是無法得到公眾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