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斯蒂芬?羅奇:中國的宏觀政策尚未過緊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8日 11: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希望可以看到中國宏觀政策組合的重點轉移到提高信貸價格,比如提高實際利率上,而不是直接去限制信貸總量文

  財經國家週刊報道近期,全球主要經濟體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紛紛出現下滑,一時引發了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凸顯的論調。  

  有一些比較冷靜的聲音説,這只是日本大地震帶來的暫時性擾動。其實,日本地震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效應,剛剛開始在更廣泛的全球經濟層面上體現出來。顯然,這些影響會是暫時性的,但卻可能在未來的好幾個月中持續發揮作用。事實上,人們最該關心的事情是美國、歐洲和日本內部需求的復蘇速度過於遲緩,而這些發達經濟體都在金融危機中遭受了嚴重的衝擊。  

  歷史告訴我們,金融危機過後,就業機會和經濟産出的復蘇通常是很孱弱的,特別是對於那些過度負債的經濟體。更可怕的是,那些經濟體的負債程度還在攀升。對這些經濟體來説,去杠桿化是重大負債循環中解脫出來的唯一途徑。很有可能發生的是,收入增長的目標會讓位於保持總體需求的目標,而這意味著世界經濟將在未來的數年中面臨巨大的阻力。  

  中國採取了一系列對抗通貨膨脹的舉措,諸如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人民幣升值、收緊貨幣政策,以及在農産品領域實施的一些調控。除此之外,中國還採取了一些措施抑制房地産市場的過熱現象。但是看起來,所有這些政策都只對中國的國內需求産生了比較溫和的抑制效果。5月的貿易數據顯示,外部需求增長的放緩才剛剛開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産生不利影響。  

  對美國和英國來説,後危機時期的各種余震在持續抑制國內需求的增長,特別是在私人消費領域。而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德國經濟來説,歐元的升值、歐洲其他國家出現的債務危機以及全球需求的增長乏力都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我們先具體來看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對美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力是很有限的。它主要發揮作用的渠道是股票市場,而這也與美聯儲的目標相一致:美聯儲希望股票市場的興旺可以刺激私人消費。不過刺激私人消費的目標似乎並沒有實現。去掉通貨膨脹因素,自2008年第一季度以來,美國私人消費的年均增長速度僅僅是0.5%,這一長達13個季度的時期是美國當代歷史上消費增長水平最為疲軟的。還有至少2400萬美國人處於失業或未完全就業狀態,負債率還在猛增,個人存款率仍然偏低,勞動者工資的增長也仍然面對著巨大的阻力。美國的消費者才剛剛進入經濟緊縮時期,而這一時期將持續多年。鋻於私人消費佔到美國GDP總量的70%,美國經濟增長乏力的狀況可能會持續很多年。  

  歐洲的形勢似乎更不樂觀。我擔心歐洲正在把一場償付能力危機錯當成流動性危機。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已經先後陷入了債務的泥潭。現有的一個接一個的“拯救”計劃是建立在錯誤的信念之上的——即飽受危機摧殘的歐洲經濟能在不糾正各種深層結構問題的情況下找到出路。這些計劃都拒絕去直面債務重組這種痛苦的現實可能。財政鞏固政策帶來的緊縮效果、歐元的升值以及固有的結構弊病使得歐洲經濟的增長和財政狀況前景都不是很樂觀。這場從一個國家傳播到另一個國家的債務危機,很難説是否還會有下一個甚至下幾個受害者。西班牙驚人的失業率,讓我很懷疑其承諾要實施的財政鞏固政策究竟是否能真正實現。泛地區性的經濟關聯使得整個歐元區可能會受到負面因素的波及,而德國和法國的那些在歐洲居核心地位的銀行也可能會受到那些過度負債的周邊國家的嚴重拖累。  

  最後回到中國——我並不認為中國的宏觀政策過緊。中國的經濟增速並沒有放慢多少,通貨膨脹和房地産泡沫這對問題也沒有得到特別明顯的緩解。因此,中國的宏觀政策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收緊。從這種意義上説,我仍然擔心中國的貨幣政策保持過於寬鬆的態勢。中國一年期的貸款基準利率僅僅比整體通貨膨脹率高出大約1個百分點。對於經濟快速增長、通貨膨脹問題依舊的中國經濟來説,現在的實際短期利率水平實在是太低了。更希望可以看到中國宏觀政策組合的重點轉移到提高信貸價格,比如提高實際利率上,而不是直接去限制信貸總量。 (斯蒂芬?羅奇作者為摩根士丹利亞洲區非執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