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新社北京6月26日電 題:中外智庫把脈世界經濟 六大風險制約復蘇進程
中新社記者 俞嵐
金融危機的第一波衝擊已過,但全球經濟的天空尚未放晴。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屆全球智庫峰會”上,來自海內外知名智庫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2011年世界經濟有望繼續復蘇,但復蘇的道路將充滿坎坷。
“如果説2009年國際貿易的大幅下降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第一次衝擊波,由美元貶值帶來的通貨膨脹可能是第二輪的衝擊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説,第一次衝擊波使全球貿易下降了三成以上,第二次衝擊波可能會使人們手裏的美元資産被吞噬掉三分之一以上,其破壞性影響更甚。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谷源洋也認為“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在上升”是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六大風險和挑戰之一。其它五大風險分別為:美歐失業率高企、各主要貨幣的匯率波動加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主權債務增長和危機持續以及貿易和投資摩擦升溫。
今年發生的兩大突發事件——日本的地震、海嘯及核泄漏事故和西亞、北非的戰亂,則進一步增加了世界經濟走勢的變數。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國際經濟部主任保拉 蘇巴齊説,“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還不是很清晰”。
眼下,發達國家增長疲軟已是“板上釘釘”。美聯儲今年上半年兩次調低了美國經濟增長率預估,日本經濟的恢復仍需時日,而歐元區的危機還在蔓延。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國家正越來越多地承擔着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擔。
“中國在未來幾年將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發動機。”鄭新立認為,以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五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發展勢頭良好,這五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會産生巨大的消費需求和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而這當中,又以中國的作用最為顯著。
對於新興市場對世界經濟的巨大貢獻,與會專家頗為認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尤裏 達杜什表示,儘管近來經濟增長有所減緩,但未來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還是很強大的,“中國的崛起將會是世界經濟的動力和活力所在”。
針對世界經濟的困境,智庫專家們開出了各色“藥方”。尤裏 達杜什認為,各國應對金融危機採取的刺激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當在2014或2015年退出,“緊縮應該來得更早些,而不是來得更遲些”,因為“等的時間越長,遇到的風險可能會越大”。
鄭新立認為,中國、俄羅斯等“金磚”國家,再加上其他的發展中國家,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將會是全球經濟儘快走向穩定復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中投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劉遵義就中國的通脹問題説,其根源在於農産品和房地産價格的大幅上漲。因此,要遏制通脹,就必須儘量穩定這兩個市場的長期供需,並通過政府儲備、購買和銷售等行為穩定通脹預期。他強調説,在治理通脹問題上,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是起不了作用的,急需用政府“看得見的手”來調控。
谷源洋則提醒説,在抑制全球通貨膨脹的時候,不要忘記打擊投機。“因為根據歐佩克的統計,每桶油價當中有20到30美元來自投機行為。”
這位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前所長表示,今年世界經濟的增長幅度將遜於去年,但階段性的減速並不意味着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到來。他估計,世界經濟將繼續復蘇,但是從復蘇階段走向擴張階段“恐怕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