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記者 晏琴報道
保障房資金火線告急,令一度緊閉的地方融資平臺閘門再開。
近日,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於利用債券融資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允許投融資平臺公司與其他企業申請發行企業債券籌措資金。
這是繼去年10月財政部、發改委、央行、銀監會四部委發出《關於貫徹國務院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相關事項的通知》之後,首次“鬆口”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根據財政部最新發佈的發債計劃,今年發行2000億元的地方債,所募集的資金將優先用於保障房建設。
在地方債務已被認為過度膨脹的形勢下,再為保障房開闢“綠色通道”,業內人士認為,這表明保障房資金已火線告急。
根據住建部早前的估算,今年1000萬套保障房建設資金需要1.3萬億元,中央、省級和市縣政府約出資5000多億元,其餘8000多億元需要通過社會機構投入、被保障對象及所在企業等渠道籌集。
然而,數據表明,截至5月底,全國保障房新開工率只有34%,離全年目標差距甚遠。而住建部對保障房開工時間要求“11月末前須全面開工”, 保障房後續建設任務壓力無疑巨大。
資深房地産專家、廣東刀客地産顧問機構董事長謝逸楓對《中國産經新聞》記者表示,保障房“中考”成績不樂觀,雖然不意味著10月31日“大考”成績不樂觀,但“中考”能暴露出保障房建設的很多問題。全國大部分城市保障房開工率不高和建設速度緩慢,主要原因是資金和融資困難及保障房土地問題。從全國各個省市看來,保障房的“絆腳石”仍然是錢。
在此背景下, 監管部門亦為保障房融資開啟了“綠色通道”。 業界人士指出,允許地方政府發行企業債券,無疑有利於緩解保障房資金緊張的局面,促進保障房建設。但是,其背後也潛藏著巨大的風險:大規模融資是否會令地方融資平臺雪上加霜,反過來影響保障房計劃的實施?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過去幾年實施四萬億財政刺激計劃與寬鬆貨幣政策的一個結果,地方融資平臺貸款規模超過了9萬億元,其造成的信貸風險已經被廣泛認知,多個部門也曾公開警告地方債的壞賬風險。在經過一系列嚴厲的監管措施,瘋狂的地方融資被“踩剎車”。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微博專欄)指出,現在允許地方政府發行企業債融資建保障房,意味著清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工作尚未開始就已結束,地方政府債務將繼續膨脹。債務危機被推遲,但不會因此消失,而是以更大的規模爆發。
還有評論者警告説,目前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為保障房募資的做法,可能會鼓勵地方政府偷梁換柱,以保障房項目獲得資金用於其他地方。
這也是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專欄)最為擔憂的。他對《中國産經新聞》記者表示,實際上借款本身的償還風險並不大,最怕的就是“挂羊頭賣狗肉”,挪用專款。他指出,資金管理上要做到透明化和清晰化,應當把這筆資金能夠跟融資平臺的其他項目隔離開來,防止這些資金轉移到其他項目中去。此外要注意在平臺的選擇上下工夫,現在要選擇一些經營得比較規範的、各方麵條件比較好的融資平臺,在定價上有優勢,同時也能打消掉投資者對資金運用風險的擔憂。
“發債畢竟是在透支地方和企業的未來收入,尤其是地方融資平臺借貸‘老病’未除,又要添‘新愁’,還要考慮未來的承受力與風險隱患。”對於如何解決保障房“差錢”問題,有分析直言,“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進來了,才能打破保障房建設的資金“瓶頸”,保障房建設與運營的長效機制才能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