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胡軍華
若按國外標準檢測體細胞,八成牛奶或不合格
對於炙熱的乳業標準爭論,國內一家奶業企業董事長也按捺不住發出一份建言書,直言國家標準牛奶衛生指標過低,建議增加牛奶體細胞檢測。
業內人士預計,如執行每毫升60萬的體細胞檢測標準,預計國內80%的牛奶不合格。
而此前,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那達木德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如果現在就要求按照乳業發達國家的標準來執行,那麼佔總量70%的散養戶絕大部分都要倒奶、賣牛、殺牛。
針對此現狀,有業內人士提議,可對牛奶進行分級,通過市場選擇漸進地提高乳業標準。
國內奶牛健康狀況不佳
據了解,牛奶中的體細胞由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多形核嗜中性白細胞等組成,體細胞的數量反映奶牛的健康狀況,有乳房炎、乳腺炎的奶牛所産的牛奶體細胞數量較多,健康奶牛所産的體細胞數量較少。上述董事長在建言書中表示:“國家標準對牛奶中的體細胞一定要檢,它體現奶牛健康狀況,有乳房炎、乳腺炎的牛奶是不能喝的。”
有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中國奶牛乳房炎發病率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美國奶牛乳房炎的發病率3%~5%,中國奶牛乳房炎的發病率不低於30%,如果按照每毫升牛奶體細胞數量不超過60萬的標準來檢查,國內估計有80%的牛奶無法達標,只能倒掉。
在微生物指標方面,生鮮乳菌落總數以前允許每毫升50萬個,按照新的國家標準,菌落總數提升到每毫升200萬個,這一標準被廣州市奶業協會會長王丁棉批評為全球最差的標準。
有發改委官員曾經指出,這樣的標準出臺後引起社會較大爭議。上述董事長表示:“牛奶中的微生物主要是從擠奶到加工前這一段後期感染造成的,微生物指標主要體現企業對原奶過程控制的手段和管理水平。”
在封閉的環境中,奶牛通過擠奶設備擠出後迅速進入鮮牛奶冷藏罐中,然後通過冷鏈運輸系統進入加工車間,只要儘量減少接觸空氣以及外部環境,可以最大程度減少牛奶中微生物的數量。建議書稱,澳大利亞要求微生物每毫升超過50萬就不能食用,按照這個標準,國內只有30%~40%的牛奶能夠達標。
提標準或致奶源稀缺
溫氏集團副總裁黃松德告訴記者,溫氏集團自己養殖奶牛,微生物指標每毫升只有10萬左右的菌落數,牛奶中微生物的控制水平遠遠高於國家標準。但是黃松德坦承,按照上述標準養殖奶牛和生産牛奶,投入極大,僅僅進口高質量的奶牛,一頭需要2.3萬元左右,引進1萬頭需要2.3億元,加上其他方面的投入,資金耗用較多。
溫氏集團在牛奶養殖領域已經摸索了10年左右的時間,目前每年原奶的産量還只有2萬多噸,其中有較大一部分是出口到中國香港市場。
現代牧業肥東牧場的奶牛設計存欄量是2萬頭,達到甚至超過歐美國家微生物和體細胞的標準,總投入達到7億~8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率可達到19%,利潤可觀。但是即便2萬頭奶牛全部按每年8噸的水平産奶,一年供應的原奶也只有16萬噸,與2010年全國3575萬噸的總量相比,僅佔0.4%。如果按照現代牧業肥東牧場的標準要求國內奶業,牛奶能否足量供應可能成為一個大問題。
上述發改委官員此前曾介紹,在中國奶牛養殖領域,60%左右還是農戶散養,養奶牛、賣原奶仍是很多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果嚴格按照歐美發達國家的微生物和體細胞檢測標準,預計將有數量不少的奶農失業。
在各方利益糾結、現有國家標準難以修改的情況下,有業內人士建議,可以根據微生物指標、體細胞指標對牛奶進行分級,並標示在牛奶包裝上,讓消費者各取所需,由市場進行選擇。
“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把牛奶等級標準明示在包裝上,讓消費者明明白白去選擇。低等級的牛奶有可能被最後選擇,或不被選擇,這才符合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規律,提高品質才會真的變成企業生存發展的必需選擇。有些宣傳總講概念,消費者越來越聽不懂,如果能在包裝上看到量化的指標,這種溝通就會更直接有效,消費者對産品的了解就越來越清晰,而不是越來越糊塗。”上述業內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