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素有中國乳業“大炮”之稱的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説,在2010年以前,我國牛奶的標準是每毫升細菌總數50萬個,而蛋白質是每百克2.95克。2010年調整國家牛奶質量標準時,徵求地方奶協和專家的意見,結果百分之九十五的意見都沒有被採納。(6月19日中國廣播網)
按照王丁棉的説法,他認為中國乳業行業標準被個別大企業綁架。是不是真的如此,且不去論。眾所週知的事實是,中國牛奶的標準確實是放鬆了,細菌總數從50萬個調整到200萬個,蛋白質從每百克2.95克降到了2.80克。這一升一降,對奶企顯然是有益的——即使不是被企業綁架,起碼在市場博弈的平臺上,消費者被架空了。當然,這種博弈情境,也可以説是“國情”所致。
即如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達木德所謂,“我們國家72%的奶牛和72%的牛奶都是散戶飼養,散戶生産。北方絕大部分地區生産的牛奶,蛋白質含量達不到2.95。乳品企業按照2.95國標來執行的話,這樣的牛奶都要倒掉。農業部主要從國情出發,照顧大多數奶農的利益,這樣把標準降低了一下。”似乎,“標準”是為奶農利益所降。可真正的“國情”是,近10年來,中國知名奶企從來就不缺負面新聞。尤其是,三聚氰胺,一下子毀掉了一個牛氣哄哄的三鹿,其他奶企也或多或少地涉案其中。直到現在,三聚氰胺的魅影還時不時在市場浮現。
最諷刺的是,每一次的牛奶有毒事件,最先倒楣的不是奶企,而是供奶散戶。多年來,公眾看足了牛奶市場棄卒保車的遊戲,直到三聚氰胺毒牛奶大爆發,“三鹿”之死才印證著一個眾所週知的事實,中國牛奶的罪與罰,不在供奶散戶,而在奶企。即使牛奶標準真的是為了供奶散戶而降,人們也難以紓解心中的疑惑:是供奶散戶的利益重要還是億萬民眾的健康重要?常識是,標準不降的中國牛奶,尚且有毒事件頻發,標準降低了,又如何讓人放心去喝?喝牛奶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低標準的牛奶,不啻是一劑令人膽戰心驚的毒藥,隨時都讓人有慢性自殺的危險。
這是一個很諷刺很無奈的文化困擾。傳統上不喝牛奶的中國人身體倍棒,為了健康而喝牛奶的中國人,反而會時刻驚懼牛奶有毒。破解如此困擾,只有兩個途徑:一是中國公眾自發地拒買中國牛奶,讓中國牛奶在中國市場無立錐之地,直至消亡。事實上,稍微有些經濟能力的中國家庭,在哺乳奶粉的選擇上,大多選擇的是“洋奶粉”。如此一來,自甘墮落的中國牛奶不啻市場自戕。此路不通,只能另擇生路,即提高中國牛奶的質量。首要的就是生産牛奶的標準不能低,最起碼也要和國際標準持平吧。至於供奶散戶的利益,奶企們的訴求等等所謂的“國情”,就不必拿出來愚弄公眾了。
當然,僅有高標準還不夠。沒有從奶源到生産再到市場消費的全過程風險監控,中國奶業依然讓人不放心,難以擺脫罪與罰的桎梏。遺憾的是,現有的牛奶生産標準,完全沒有顧忌消費者的利益,而是一屁股坐在了奶企一邊。低標準且監管乏力的中國奶,讓人如何不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