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貨幣政策未到放鬆之時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0日 05: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記者 李倩

  剛剛過去的一週,被業內稱之為中國經濟的“數據周”。這一週央行和國家統計局分別公佈了5月份經濟金融數據。在市場激辯貨幣政策是否“超調”、穩增長與抑通脹孰為重的背景下,5月份金融數據顯示,貨幣信貸增速繼續“雙降”,而CPI上漲5.5%,創下34個月新高。也就在CPI數據公佈後數小時,央行宣佈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如此來看,儘管5月份信貸和貨幣增量均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穩健貨幣政策調控效果顯現,但是在當前通脹壓力居高不下的前提下,貨幣政策尚未到放鬆之時。

  經濟增速適當放緩並非一件壞事

  此前由於率先出籠的5月份PMI為52.0%,低於前1月0.9個百分點。其中,新訂單指數為52.1%,回落1.7個百分點,降至去年8月以來的最低值,雖仍位於臨界點以上,但預示國內外市場需求增勢放緩。而主要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9.5%,低於前1月2.5個百分點,落至臨界點以下,印證了企業在需求放緩之時降低了生産速度。另外,結合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5月份出口增速降至20%以下,低於市場預期。這些指標都凸顯出出口企業特別是外向型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增加,進一步加重了市場對經濟是否會出現“硬著陸”的擔憂,因此也就有了“政策是否‘超調’、經濟是否‘滯脹’”的種種疑問。

  “儘管5月份部分指標出現了回落,但是國民經濟總體上仍然在一個平穩較快增長的區間運行,繼續向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各界普遍認可:“經濟增速適當放緩,對於我們國家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控制物價過快上漲,都會産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可能並不是一件壞事。”二季度央行問卷調查報告進一步佐證了這一觀點:來自銀行家的反饋也與企業家保持了一致。銀行家宏觀經濟信心指數回升至57%,比上季度提高1.7個百分點。

  如果説製造業增長還令人擔憂,服務業則帶來好消息。匯豐銀行和財經資訊發佈的5月中國服務業經季節調整的經營活動指數穩健擴張,從4月接近歷史低點的51.6回升至54.3,新訂單增速也回升至去年10月以來最高。

  控通脹仍是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

  對於經濟形勢,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專欄)給出的判斷是,緊縮起效、溫和減速,不是“滯脹”、不會“硬著陸”。目前的經濟減速,正是去年以來政策持續緊縮逐漸顯效所帶來的,符合政策調控預期和需要,有利於未來物價水平回落。

  目前的問題是,雖然5月份CPI同比上漲再創新高,但是市場並不認為已經達到頂點,6月份CPI將繼續上行的預期強烈。

  引起CPI上漲的主要因素仍是食品,近期蔬菜和豬肉價格連續上漲,長江中下游糧食主産區持續旱澇急轉,都再度加重市場對通脹的擔憂。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微博專欄)指出,由於CPI構成要素中各類商品價格的上漲此起彼伏,使得短期內CPI上漲幅度難以有效回落,不排除未來幾個月CPI同比還會再次創出新高。

  與此同時,歐美推遲貨幣緊縮政策出臺,令下半年輸入型通脹壓力不容樂觀,“熱錢”流入預計仍將保持較高規模。6月16日央行數據顯示,5月份新增外匯佔款達3764.14億元,較4月份增長21%,這也是今年以來第四個月外匯佔款增量在3000億元以上。同日,外匯局在其2010年年報中提示套利資金凈流入增加的風險。

  在國際熱錢持續流入、通脹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政策實在難言放鬆。儘管通脹不是貨幣政策單方面所能控制的,但如果央行在貨幣政策方面不保持穩健狀態,通脹壓力將進一步加劇。從目前政策的實施看,控通脹仍然是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面臨的重要任務。因此,繼續加強流動性管理也是多數專家學者秉持的觀點。

  穩健偏緊的政策有利於結構調整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夏斌(微博專欄)認為,鋻於當前超過70萬億元的貨幣存量,繼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方向仍十分必要,穩健偏緊的政策力度將有利於結構調整。

  美林證券經濟學家陸挺或許説得較為直白:決定貨幣總量多少的最終角色是全年新增貸款7.5萬億元的定論,而這一規模對應經濟增長的合理水平是較為合適的,至於中間怎麼上調準備金率,都是為對衝外匯佔款而來,跟放鬆還是緊縮基本毫不相關,因此只要蛋糕的總額劃定,而這一總額又是合理的,市場就無需討論總量鬆緊,剩下的調控細節就只與利益分配有關了。

  如果説,5月份CPI繼續走高的背後,有著前兩年寬鬆政策的影響,也是微觀層面過熱的一個表現。那麼,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穩健,顯然有利於宏觀經濟“軟著陸”。正如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專欄)所言:“經濟增速放緩是政府為了抑制通脹趨勢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實施宏觀調控的必然結果。如果不提高對經濟增速放緩的承受力,宏觀調控將會半途而廢,各種矛盾會繼續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