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徐斌:地方債危機説法完全危言聳聽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7日 11: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經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財經網專稿】記者 徐斌關於地方債危機的説法,一直以來,國內國外層出不窮。沒有比這更荒謬的了,無論從政府債務佔GDP比例、政府財稅的角度,還是從銀行的角度,地方融資平颱風險雖然不能説忽略不計,但絕對上升不到危機的層面上來。事實上,融資平臺債務,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是在經濟谷底時期,財務高杠桿擴張的基建項目,無論對於中國經濟,還是對於地方,都是一筆巨大財富,而非負擔,至於泡沫、危機云云,純屬危言聳聽。

  近期有財經媒體不斷以“命懸平臺貸款”衝擊眼球的標題,警示市場地方融資平颱風險,而也有市場分析師撰文表示“地方政府債問題綁架中國經濟”。此類觀點內在邏輯是:地方融資平臺債務,皆是地方土地財政做支撐,一旦房地産行業蕭條,地方土地財政收入萎縮,相關銀行貸款自然打水漂,銀行壞賬高企不下甚至有破産可能,這會引發信用緊縮最後導致經濟崩盤。

  持此觀點的分析人士,顯然弄混了中國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和中國銀行業的性質,更忽視了中國政府債務規模與GDP的比例。

  地方融資平臺巨大債務,本質上中央財政卸責銀行系統的産物。分稅制下,政府權責不對稱現象非常嚴重,縣級政府財權與事權嚴重脫節,在中央轉移支付效率低下情形下,縣級政府的基建投資,很大程度上只能靠地方融資平臺完成。而基建投資完善的直接效益,並非體現在項目現金流進項上面,而是體現在中國整體財稅增長上面。因為基建完善促進宏觀經濟效率提高,第一受益者,就是間接稅為主的中國財政。但分稅制下,中國財稅的大頭,又被中央財政拿走。這種情勢下,要求地方政府土地財稅負擔基建支出大部分,顯然是中央財政卸責行為。

  目前按央行口徑最大限度匡算地方政府債務規模,也不過是14.4萬億人民幣,而同時中央政府國債規模接近2萬億,也就是説中國政府債務總規模在16.4萬億左右。2010年中國近40萬億,中國政府債務佔比GDP不過40%左右,而同期日本政府佔比GDP比例是200%,美國是120%,其他歐元區國家政府債務之多,幾乎到失控邊緣。從資産負債表角度看,中國政府的債務狀況,應該是非常健康的。另外,中國財政收入近四年翻番,而今年前五月同比增幅高達34%,試問這樣的財稅增收,還能有什麼樣的政府債務危機?

  至於諸多地方債務泡沫云云,更是混淆視聽。泡沫不過是信用膨脹到極點的現象,之所以危險,就在於在人群樂觀到爆棚的時候,財務高杠桿運作項目,一旦信用收縮,之前的項目投資全部打水漂。試問,地方融資平臺巨債,是經濟低谷低息借貸的呢?還是經濟巔峰一片樂觀之時高杠桿操作?

  2010年,隨著中國經濟逐步回暖,中央實際上已經收縮地方債務規模膨脹了。這也就是説,地方政府在2008年底低息高杠桿運作一批大項目,這些債務既非歐美國家那樣花在公民福利支出上,又非戰爭花銷上,而是實實在在的公路橋梁乃至高鐵上,都是提高整個宏觀經濟效率的基建設施,功在韆鞦,何來綁架中國宏觀經濟一説?

  至於導致銀行大面積壞賬導致金融危機一説,更是誇大其詞。因為中國銀行業大股東就是政府,銀行業在2009年對地方政府的天量信貸,完全是算政治賬。一旦地方政府融資項目投入後無現金流,銀行相關信貸業務有壞賬,那麼到時中央財稅買單即可。這中間,還撇開中國銀行業近年來因為壟斷地位而積累的暴利不説。

  所以,中國銀行業有些許損失的説法,能成立,但要説地方債危機,或者綁架中國經濟云云,純屬危言聳聽。

  (證券市場週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