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作為最受關注的中國經濟風向標,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可控的神話動搖
財新《新世紀》記者 溫秀 張宇哲 于寧 田林
如果有什麼是中國經濟的指針,此時此刻,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健康狀況。它正經歷新一輪“體檢”,答案6月底揭曉。
“對於界定為非公司貸款類的地方融資平臺,全部停止提款。”一家國有大行廣東分行負責放款審核的人士向財新《新世紀》透露。
多位銀行人士證實,按照監管要求,不允許借新還舊、不能在不同銀行間騰挪資金,新規要嚴格執行,適用於2010年6月30日前已簽合同未完成全部放款的有關項目。
“如同擊鼓傳花,停到誰,誰先栽。”國家開發銀行上海分行一位人士表示。上海市幾個平臺公司集體致信國開行,稱如再不放貸,將面臨700億元的逾期貸款。
一家環渤海經濟圈的開發區管委會領導帶著旗下幾個融資平臺班子,四處訴苦:“再不放貸,公司就沒命了。”
經過一年督察,銀監會仍然發現新增平臺貸款存在未對應具體項目、擔保措施不落實、項目資本金不足或到位慢于放貸等老問題。
4月初,銀監會下發《關於切實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監管工作的通知》(下稱34號文),要求銀行從5月起再次解包,去年的清理推倒重來,6月底再匯總結果。目前一些大行分行正忙於按要求重新測算現金流覆蓋率。前述“嚴苛的規定”便來自此辦法。
受訪的多位銀行人士指出,銀行合同一年一簽,不是按在建項目放款,因此新的貸款合同一切都要按新規嚴格執行,從資本金、擔保措施、貸款用途到撥備提取。如若不嚴格控制,平臺公司貸款還有可能像去年在嚴打之下,仍然一年增加近1萬多億元。
多次延期的分類撥備政策也將在6月底迎來大限,如果真按此撥備嚴格執行,對銀行衝擊頗大。不少銀行都在想方設法將相關平臺貸款轉移出監管名單,以減少撥備,但現在“監管當局的融資平臺名單進入容易出來難”。
今年3月1日,審計署接受國務院指令,著手對31個省(區、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政府性債務的全口徑審查,為期兩個月。審計署向國務院上交調查報告的期限也是6月底。
接近審計署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審計署這次調查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口徑有嚴格定義,只有和政府債務直接相關的才被審計,包括有地方政府承諾、被人大納入預算的,或是以財政資金擔保的以及以財政未來收益擔保的貸款。
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是否真在那時正式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