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章劍鋒
在中國,房價的市場表現有其複雜性。如果僅僅就房價説房價、就房價調房價,最終有可能無濟於事。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價格上面,有可能誰都不會滿意。房價是供需結構矛盾的産物,還反映了基礎性需求與非基礎性需求的衝突,市場化機制與非市場化機制的錯位。要把這些糾結在一起的關係還原和拆解,歸納起來,政府的職責只是四個字:“均輸平準”。在這個策略下,只須做增加有效供應量、扶持剛性需求兩件事,就可以使整個住房分配體系産生質、量雙變的局面。
為此,保障性及政策性住房的推行力度已近空前,今年580萬套保障房,明年據説要達到1000多萬套。按照這個思路逐年累進,定有水到渠成之日。這種調控路徑毫無問題,遲遲不見收效,在於執行力短板與機制錯位。有了好的調控意願與目標,還要輔以好的調控計劃與手段。在這一點上,我們不缺好政策,只是政策調控最終要一一落到微觀環節,而我們面對的恰是執行力短板。
今年清查出來的用地情況顯示,保障性住房用地被改變性質的83宗,面積943畝;違法違規轉讓7宗,面積290.04畝。審計署重點調查的32個城市,有6個城市和4個縣將廉租住房保障資金用於回購經濟適用房和工作經費等支出,共計15231.3萬元;6個城市的34個項目利用虛假申報材料等,套取新建廉租住房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資金6129萬元。這足以説明好政策被打了折扣。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最近還要聯合深入地方檢查,這當然是為了穩妥起見,但我認為,及時懲處和追究一直沒有動作,也是執行力不能得到強化的原因。
不正視、不打通執行力,調控不可能取得突破,因為執行力短板後面緊接著就會産生一系列的機制性錯位。這個遞進式錶現為,該執行的未能執行下去,不該執行的,卻放任,很多工作偏離了本來軌道,成為假執行,違背了調控的根本意圖。
最突出的是富福利現象。前些年曾聞開寶馬的住進了保障房,最近又曝某些地方給身家上百億的富豪月月發上千元房補。過去三年間,有18個城市向2132戶不符合條件的家庭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413.12萬元、分配廉租住房533套;抽查22個城市的廉租住房保障家庭中,有1.32萬戶未將租賃補貼按規定用於改善住房條件,而是用於家庭其他消費,租賃補貼變成了“生活補貼”。
富福利現象是最為顯著的執行不彰,所以可以説,正是執行路徑被扭曲了,放大了結構性的畸變。改變和提高執行力,首先就要從扭轉和打破此類機制錯位現象入手。
已出了那麼多針對樓市的調控措施,現在是到了調控執行力、改進執行力的時候了,這應成為整個樓市調控的關鍵部分。多部門的聯合檢查,把重點放在糾正執行力不足的問題上來,著重考察各地的執行意願和能力究竟怎麼樣。摸清情況,拿出一個對症下藥的方案出來,才是上上策。再進一步,所有的保障性項目可以來一次全面篩檢。人口普查已有了先期的結果,可以將這些數據作為參考指標,再補充檢查,富福利問題非但無從掩蓋,反而可能成為考察執行力環節的最佳切入點,問責制此時就有了用武之地。
對於政策執行人、執行力度和執行效果來説,本來應該確立一種週期性的巡查、核實與評估制度,這有利於幫助政策制定者對形勢的控制與觀察做到洞若觀火,並對實際狀況得出及時的判斷。因為根據通行市場經驗,很多政策在落地之前其收效是可以事先得出大致預估的。那麼出臺之後,就該根據一些基本指標、依據和方法預置,對之綜合性的跟進和定期評價,有計劃地拿出進度報告。這樣可以迅速形成一個上下貫通的流暢的反饋路徑,而不致造成上下之間主體關係與信息傳導的斷裂或分割。這種工作,應交予專門的房地産調控決策評價與檢討委員會。否則,我們更多人只能憑感覺來推定調控的進度。
這已涉及調控層的規則改換問題了,即將執行主體也設為潛在調控對象,對其銜接性、傳遞性、配給性、協作性等關係予以再調節和改寫。這種規則性的改寫或重置,必須納入到一種框架之內——執行了,會怎麼樣;不執行或消極執行,又會怎麼樣。讓大家更加領會責、權、利的對等與規範,同時進一步量化、細化相應的監察、評估指標,行之有法。
當上述環節都做到位後,商品房高價格可能依舊不變。因為這種調控本身並不以蠻壓價格為己任,只是把那些對於商品房價格而言原本就無足輕重的剛性需求拿掉,結構性、機制性激活商品房市場,擁堵率自然會下降,但這不意味低價格局面。居者有其屋、居者有其住,與商品房價格高低並無必然關聯。總體來説,即使達成此類調控,商品房價格也不一定會下降,因為土地的減少導致用地成本增加,就是一個變量。此外,通脹、居民資産配置需要等因素,都有拉抬商品房價格的作用。所以,只盯著價格來説調控效果,是不行的,這不是一種正相關的關係。(作者係房地産事務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