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公募基金行業面臨四大困境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6日 09: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中國公募基金經過1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在這一行業的快速成長過程中,也逐步顯現出了行業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1 信任危機導致社會財富無法流入基金行業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我國社會財富和金融資産的積累達到了相當可觀的程度,各類機構和個人存在巨大的資産管理需求,但大量的資産並沒有流向基金行業。據統計,截至2010年9月,我國各類存款餘額達到70萬億,滬深股票市值24萬億,債券市場市值19萬億,金融資産總額超過120萬億元。從社會居民擁有的財富看,到2010年9月,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30萬億元,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6.2%。自今年上半年以來,通貨膨脹壓力驟增,負利率可能維持較長時間,居民儲蓄存款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

  在社會公共資産方面,目前,我國社保基金規模已達8000億元,企業年金規模約2500億元。根據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研究結果,目前我國養老金缺口大約為1.3萬億元,如何提高社保資産的投資收益率,讓老百姓的養老錢最後能真正發揮作用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課題,從國際經驗看,社保資産管理的市場化是大勢所趨。此外,還有2萬億可投資固定收益産品和1萬億可投資權益類産品的保險資金,以及我國高達2.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此部分資金亦面臨同樣急迫的資産管理服務需求。

  與數十萬億資産規模相比,基金行業所管理的2.5萬億元的資産規模顯然微不足道。是因為基金公司的投資能力達不到戰勝通脹、保值增值的目的嗎?當然不是!基金公司的長期投資業績已經得到了證明。2005年到2010年9月底,中證開放式基金指數年均上漲24.4%,遠高於上證指數年均上漲13.7%的速度。10.7%的超額收益和24.4%的年均收益在世界其他國家是難以達到的。更重要的是,年均24.4%的收益完全可達到戰勝通脹的、實現長期資産增值的目的。

  然而,由於某些制度性原因,基金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基金公司正在逐步失去管理這些資産的機會。對基金公司産品的過度監管導致基金産品同質化,這等於剝奪了基金公司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財富管理方案的機會。比如,對股票型基金規定嚴格的投資比例,即使在大幅下跌的行情中,基金資産也必須符合最低倉位限制。受這些規定的制約,基金經理在市場行情面前常常是無能為力,結果只能“聽天由命”,無法滿足投資者的要求。再如,股指期貨本來是管理風險的良好工具,但由於修改基金合同在法律法規和監管方面的巨大障礙,導致幾乎沒有基金公司能在已發行的公募産品上應用股指期貨,這是對基金持有人利益的最大損害。在專戶理財業務推出後,這一狀況將有所改變。但是在最近公佈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産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對客戶資産規模仍做了3000萬元的規定,這意味著,對那些資産規模低於3000萬元的客戶而言,仍然不能委託基金公司管理資産,它們只能委託私募基金或者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部門來管理資産。類似的種種限制,導致基金産品的同質化,使大量投資者轉向良莠難辨的私募基金和銀行理財産品。目前,私募基金尚處在無人監管狀態,信息披露不公開,而且公司存續週期短,普遍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體系,投資者存在較大的風險。銀行理財産品儘管規模巨大,但在負利率時代,絕大多數理財産品的收益率都很難戰勝通脹。由制度設計造成的對基金公司過度監管導致了投資者資産配置的失衡和社會福利的凈損失。

  社保基金的管理也是如此。目前,62家基金公司中只有9家公司取得了投資管理人資格。自2002年以來只有1次更新投資管理人,在長達8年的時間裏,不少基金公司無論從投資業績和産品創新上都非常出色,卻始終無法獲得參與社保基金管理的機會。據悉,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近期已經開始委託私募基金公司管理社保資産。正是這些“進入壁壘”阻礙了各種社會公共資産流向基金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