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銀行客戶經理自掏腰包返利吸存款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9日 07: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年末銀行吸儲衝貸兩頭忙

  新華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吳雨 高敏) 在當前通脹壓力下,11月銀行業信貸投放規模吸引人們普遍關注。與此同時,在央行月內連續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比“紅線”步步緊逼下,一些銀行吸儲、攬儲的熱情高漲,且攬儲手法更為多樣。

  攬儲“高招”頻出

  近日,一些論壇網站紛紛出現關於月底吸收短期存款返利的帖子。記者嘗試著與一些發帖者聯絡,對方稱是為銀行攬儲的仲介。“一些中小銀行的客戶經理在月底為了完成銀行下達的任務,不得不個人出資返利,吸收存款。”一位發帖人對記者説。

  面對不斷走高的CPI和存款“負利率”,越來越多的存款人不願將錢存在銀行裏等著“縮水”。央行數據顯示,10月份居民儲蓄存款減少7003億元,創下2009年以來的新低。數據同時顯示,10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5877億元,同比多增3347億元。

  “由於11月前3周各家銀行放貸投放仍勢頭不減,相關部門已經向銀行有關方面‘打過招呼’,要求克制信貸投放衝動。” 一名國有商業銀行人士透露。

  該國有商業銀行人士表示,國有商業銀行存款較為充裕,存貸比基本在60%左右,倒是中小銀行常徘徊在監管機構75%的“紅線”邊緣,需要靠月末時點數衝存貸比。

  為了衝刺年底的考核指標,併為明年的貸款投放打好基礎,更為了應對監管機構不斷加強的銀行存貸比等監管指標,一些銀行紛紛採取提高利率、現金返利等手段,加大了吸儲力度。

  “許多銀行出現了類似短期、甚至超短期的理財産品,以吸引儲蓄。”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稱。

  記者採訪發現,一些銀行近來推出了一批短期理財産品,多集中在11月22日至29日之間完成申購,年化收益在2.5%-3.5%之間,有的週期甚至僅為4天。

  有業內專家對各種形式的吸儲手段表示擔心,認為隨著存款準備金率不斷提高,銀行利率高企,銀行資金流動風險和兌付風險會增加。

  商業銀行違規攬存、高息攬儲行為一直是監管部門審查的重點。今年8月,銀監會向全國發出嚴禁高息攬儲的通知,9月中旬通報了部分存在違規攬儲問題的商業銀行,並多次要求銀行改革以存貸款時點規模為核心的傳統考核方式。

  攬儲源於大舉放貸

  其實,銀行展開“攬儲新招”不只為應對存貸比等日益加強的監管要求,很大程度上也是大舉放貸所致。

  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人民幣貸款約增加6.89萬億元。這已接近年初設定的7.5萬億元信貸投放目標,11月和12月銀行信貸供應將十分有限。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從前幾個月銀行信貸投放增量來看,較同期增長較快,加之臨近年底,11月一些小銀行的銀行信貸額度所剩無幾,有的已經不輕易放貸。

  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記者,一些中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第四季度信貸額度確實緊張,個別銀行還出現了超額放貸的現象。而一位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人士表示,大型商業銀行通常按季度發放貸款,不少銀行四季度一開始就放貸較猛,因此出現了10月的信貸衝高的現象。“現在資金緊張主要是指一些大企業提出的大額信貸。”一家股份制銀行信貸部門負責人表示,“但對於總量並不大的百姓日常消費性貸款影響不大。”

  趙錫軍認為,在加強控制信貸規模的同時,不能停止正常的信貸需求,關係國計民生的信貸需求要控制得當。

  加大調控減壓通脹

  “大規模的信貸投放勢必加大通脹壓力。監管部門在進行調控時,應將‘信貸’的水龍頭擰得更緊。”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説。

  數據顯示,10月份CPI同比上漲4.4%,比9月份擴大了0.8個百分點,,超出人們的預測。

  “銀行信貸對通脹是否有影響,要看貸款流到哪些領域,如果流入股市、房市將會進一步刺激通貨膨脹,影響居民消費品價格上漲。”趙錫軍説。

  信貸是形成流動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控制信貸投放量將有助於緩解通脹壓力。今年,央行已連續5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29日央行將上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凍結大約3500億元,這將有力地回收一部分流動性。”趙錫軍表示。

  央行副行長胡曉煉日前表示,下一步要繼續引導貨幣信貸向常態水平回歸。“在當前通脹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年內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幾率很大。”郭田勇説。

  在11月央行宣佈第二次提升存款準備金率的第二天,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表示,未來存款準備金率仍有上調空間。

  有業內人士認為,導致部分銀行11月份投放勢頭不減的原因,是對2011年信貸額度可能大幅縮減的擔心。

  對此,郭田勇表示,明年信貸確實有必要壓低一些。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再走外延性、高信貸的發展道路,應該通過調整信貸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多扶植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