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居民消費價格八大指標全析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5日 09: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編者按: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份CPI同比上漲4.4%,為年內首次突破4%,創25個月新高。在這一抽象數字的背後,是居民對諸多商品價格一年來“此起彼伏、輪番上漲”的直觀感受。

  按照CPI八大類指標今年以來的走向來看,各有漲落。但據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介紹,10月CPI新漲價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食品類價格和居住類價格,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0.1%,居住類價格上漲4.9%。可見,老百姓對物價上漲的感受並非主觀判斷。

  連日來,從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部署到“國十六條”發佈,再到國家發改委等部委的表態,穩定物價的調控措施密集推出。《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在東西南北中多個城市進行了採訪,通過對CPI八大類指標的分析,了解CPI“破4”後的百姓吃穿住行變化。

  ===本文導讀===

  食品:菜販擴大再生産的憂慮 何時不再看天吃飯

  交通和通信:談起油價 的哥激動得直拍方向盤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服務:經銷商眼中的電腦堪比“白菜價”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抓了一斤田七粉 小半個月工資沒了

  衣著:只逛不買 血拼一族的尷尬

  ===閱讀全文===

  食品

  菜販擴大再生産的憂慮:

  何時不再看天吃飯

  孟斯碩

  別人叫他們老闆,他們説自己就是“拉菜的”。

  老張有一輛5噸載重的卡車,同行對此很羨慕,因為如果能擁有像老張這樣的卡車,已經是“非常掙錢”的菜販了。

  但老張仍然想換輛大車。

  “人家的大車一次可以拉二三十噸,拉一次就能掙很多錢。”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説。

  在北京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很多賣蔬菜的商販幾乎都和老張一樣,開著租來或自有的卡車,往返于全國各地,從農民手中直接購買蔬菜,然後集中到批發市場來賣,從而掙點差價。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份 CPI同比上漲4.4%,為年內首次突破4%,創25個月新高。食品價格“貢獻率”為74%,其中蔬菜價格漲了31%。

  老百姓眼中的蔬菜一會兒一個價,事實上,像老張這樣的菜販也受到頗多困擾。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並沒有賺到豐厚的利潤。

  賣蘿蔔的老張談生意經

  老張的老家在河南信陽,自家就産蘿蔔,所以他主要拉蘿蔔。老張有三個兒子,裝車卸車兒子們都可以幹,再加上他們是河南本地人,省去了找“代收人”的開支,所以老張每拉一趟車,利潤相對比別人要高一點。

  “代收人非常關鍵,如果沒有代收人,你就不知道這個村子誰家的菜好,收不上來好的菜,拉回來之後價格會差很多,要是賣不上價,這趟就白拉了。”另一個商販告訴記者,“一般代收人不會亂要價,他們每斤提成兩三分錢,這都是事前説好的,之後與農民的要價與還價,都是比較透明的。”

  “農民的要價主要看當年的收成,也看收菜車的多少。”老張告訴記者,如果進村的收菜車多,農民就會把價格稍微提一點,如果一段時間收菜車都比較少,農民的價格也就降下來了。

  雖然油價、人力成本等價格上漲對菜價也有影響,但老張認為這些並不是影響自己利潤的主要因素。“水漲船高嘛,大家的成本都在上漲,攤到菜價上,每斤也就幾分錢。”

  提及 10月份一些地方的蘿蔔價格出現比較明顯的上漲,老張説主要是由於夏季家鄉多雨,很多地都被雨水淹了,導致蘿蔔減産比較多。“夏季蘿蔔的成熟期是60到 90天,冬季在三四個月以上,夏季蘿蔔下來以後,很多拉菜的都不知道,也沒去拉,蘿蔔的價格在那段時間就特別高。”

  老張告訴記者,夏季蘿蔔一般在0.5元/斤左右,10月份一度漲到1元/斤,這兩天有所回落,降到0.6元/斤左右。

  今年以來,各地蔬菜價格一直處在高位運轉。1~10月份,北京新發地市場蔬菜的加權平均價基本上是在比去年同期高出20%~30%的價位上運行。10月31日的加權平均價是1.31元/斤,去年同期是0.81元/斤。

  “11月10日價格達到一個小高峰,蔬菜的加權平均價達到1.56元/斤。隨後價格開始逐漸回落。至18 日,蔬菜加權平均價為1.42元/斤,降幅達到8.68%,回落比較明顯。”北京新發地統計部相關負責人劉通告訴記者。

  “一般9、10 月份,北京主要供菜的地區是河北北部、遼寧、內蒙古東北部等地區,進入12月份以後,供菜區域轉向河北南部、江蘇、河南等地區。此次大幅度降溫,使得北方供菜區域的蔬菜産量大幅下降,而南方供菜區域的蔬菜還未長成熟,就形成了供菜缺口,推動價格上行。”劉通告訴記者。

  各地攻堅“餐桌”維穩

  天氣因素、遊資涌入……這些都是推動蔬菜價格上漲的因素。

  民以食為天。

  從上周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到“國十六條”(《國務院關於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出爐,再到連日來各部委聯動,價格維穩已經成為當前宏觀調控的一大重點。

  按照“國十六條”的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要在11月底前將貫徹落實通知的情況報告國務院。國務院將組織督察組赴各地調查了解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和市場物價情況。

  商務部最新發佈的商務預報監測顯示,上周商務部重點監測的食用農産品價格漲幅繼續縮小,生産資料價格小幅回落。

  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前一週(下同)下降2.6%,降幅擴大1.8個百分點。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上週六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指出,由於蔬菜價格上漲的慣性系數比較小,一般蔬菜價格週期為2個月,之後很容易平抑。

  “我們認為,物價很快會回落到3%,但明年仍會在較高的水平上。”劉元春判斷。

  “如果從一個較長的維度來看,隨著我國城鎮化率的加快,城市規模也在加大,一方面是耕地的減少對供應的影響,另一方面是運輸半徑的增加,兩方面都會推動食品價格逐漸上漲。”中國銀行總行戰略發展部高級經濟師周景彤告訴記者。

  交通和通信

  談起油價 的哥激動得直拍方向盤

  丁婷婷

  深圳的出租車司機溫某談到油價的話題時,激動得拍打起了方向盤。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交通和通信類價格同比下降0.5%,環比持平。

  儘管從整體來説,這一CPI分項價格指標是在回落,但其中包含的汽柴油等小指標最近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10月26日起,國內成品油最高零售價格再度調整,汽、柴油每噸各提高230元和220元。測算到零售價格後,90號汽油每升上調0.17元,0號柴油每升上調0.19元,升幅約3%。本次調價,是今年以來政府對汽柴油價的第三次變動。

  更不要説連日來各地遭遇的“柴油荒”。

  司機很糾結

  在11月上旬仍能保證供油充足的深圳,進入11月中旬後已顯現出 “油荒”苗頭。

  上週末,在深圳市華強北加油站,《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看到的柴油價格牌顯示為“0.00元”。這裡已經沒有柴油可加,少數民營油站停止供油,部分油站採取限量供應等措施。

  深圳貨車司機李師傅前兩天在深圳寶安區遇到了這樣的尷尬:一連兩座加油站均無油可加,直到第三座加油站才加了100元的柴油。

  “小貨車最多只能加100塊,大貨車只能加200塊。”他告訴記者。

  油價上漲波及到司機們的收入。李師傅開的車百公里耗油量10升左右,日均行駛200多公里。經記者計算,如果油價每升上調一角,意味著他的月收入縮水幾十元。“往年能賺六七萬,這一年來只賺了四五萬。”他説。

  的哥溫某也有類似的體會。

  近兩年來,深圳貨運的價格並沒有隨油價成本上漲,比如從景田北到深圳機場去年的單途貨運價格是180元,至今仍然是180元。

  “競爭太大,只要你敢提到190元,你就絕對活不下去。”一位業內人士説。

  餐桌價格要穩定,出行亦是如此。

  商務部日前下發緊急通知,要求依法打擊非法囤油、趁機抬價等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必要時向媒體通報成品油市場運行的具體情況及採取的應對措施,穩定市場預期。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3日通報,6家地方煉油企業、兩大石油巨頭下屬的成品油批發單位擅自突破批零價差標準,高價銷售柴油,嚴重違反了國家有關成品油價格政策規定,加劇了市場供應緊張局面,擾亂了市場價格秩序。發展改革委已責成當地價格主管部門依法從重從快予以嚴肅處理,除沒收高價售油多收價款外,最高處以5倍的罰款。

  萬不得已才叫出租車

  在深圳景田北一棟公寓裏,記者隨機詢問幾位住戶,他們紛紛表示今年自己的交通費用上漲。

  張女士在深圳香蜜湖一家物流公司上班,她現在已經很少打的。每次萬不得已叫出租車時都會覺得“心裏很彆扭”。

  2009年8月,深圳調整出租車起步價,由原本的12.5元/3公里調整為10元/2公里。在新的出租車運價方案中,返空費正式恢復。其中,“綠的”返空費從15公里後開始加收,每公里按15公里後里程價的30%加收。“紅黃的”則從25公里後開始加收返空費,加收幅度與“綠的”一樣。

  張小姐向記者介紹,從她家到公司約5公里,去年打的費是17元,現在是19元。如果從東部華僑城到她家,路程約30公里,去年的花費是77元,現在是103元。

  謝某經營一家電子産品店,他經常往返于廣深之間。他告訴記者,從6月中旬起,廣深城際動車組票價已從75元/張上漲到80元/張,一等座從90元/張上漲到95 元/張。

  飛機票也不例外,自10月27日起,國航、東航、南航、廈航、海航等多家航空公司飛機票中的燃油附加費上調,其中800公里以上每位旅客每段航程由40元上調到70元,800公里(含)以下每位旅客每段航程由20元上調到40元。

  很多接受採訪的深圳居民都表示,自己感覺到一些交通出行成本是在上升,但具體幅度説不清楚。“就是這樣一塊兩塊地漲,因為數字太零碎大家也並不在意。”張女士説,但總量上不容小覷。

  但值得注意的是,交通和通信類下屬的細分指標眾多,價格下降的指標也頗多。比如日益下降的通訊和電信資費。

  統計局數據顯示,交通和通信類價格前三季度同比下降0.3%。10月,北京這一指標同比上漲0.5%,上海同比下降3.5%,深圳同比下降0.7%。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服務

  經銷商眼中的電腦堪比“白菜價”

  安卓

  每到週末,位於深圳市華強北一帶的IT商圈便人滿為患,進貨的小客車、拉著一堆電腦的手推車,及購買各式 IT産品的人們都涌向這裡,即便是在CPI高漲的今天,IT産品或是電視、音響等耐用消費品,在業內看來卻是“賣得連白菜價都不如”。

  完全競爭市場的殘酷

  陳彬是一名電腦經銷商,在他的印象中,深圳房價一路上漲,但電腦價格卻一路下跌,“不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競爭市場就是不一樣。”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樣解釋。

  陳彬回憶,在2002年,一台主流臺式機市場價大約8000元,當時,經銷商利潤最少也有2000元。2004年降到了6000多元。隨著電腦CPU芯片組等核心技術的更新加速,到了2006年,臺式機的價格一路降到4000多元,各個品牌商直接競爭尤為激烈,再加上筆記本的衝擊,今年,一個主流臺式機的價格僅在3500元左右,利潤更是攤薄到不足400元。

  “遇到菜鳥級的買家,還可以提高點價錢,但如果是行家買手,就真的沒錢賺了。”陳彬説,8年前買1台電腦的錢現在都可以買3台了,事實上,包括數碼産品、家電、影像産品在內的消費品,都隨著技術的更新換代而變得越來越便宜。

  陳彬養成了日常開支記賬的習慣,他給本報記者展示了他的家庭賬本,賬目雖然並不明細,但基本可以看出家庭大項開支的比例。在他的賬本上,小孩的教育費永遠是被放在首位。

  作為CPI的分項,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包含文娛用耐用消費品及服務(電視機等家電)、教育、文化娛樂、旅遊等指標。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前三季度同比上漲0.6%,10月上漲0.9%。

  娛樂讓路孩子學費?

  雖然國家在教育投入方面不斷加大力度,但陳彬説,每年他們夫妻倆依然要預留出一大筆錢,用於孩子教育費用的支出。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口號在很多專家看來不值得提倡,但家長不以為然。

  家住廣州市白雲區的王女士告訴本報記者,3年前,為了讓孩子在教育資源更強的越秀區讀上好一點的小學,她不惜跨區花鉅資擇校,而據説近1年同樣進入這所學校,所需的擇校費上漲了不少。

  王女士告訴記者,現在家裏1/3開支用於小孩教育,1/3用於還房貸,另外1/3用於日常開支,幾乎沒什麼閒錢用來娛樂,她已經好幾年沒有看電影,沒有出去旅遊了。

  另外,九年義務教育之外的學前教育費也讓家長不堪重負。王女士説,2006年她家小孩上幼兒園,一學期學費才2500元,現在都漲到了4000元,這幾乎是普通本科教育一學期的費用。

  住在上海普陀區的劉敏告訴本報記者,她曾經想把孩子送到民辦幼兒園,但發現每個月僅學費都要6000多元,再加上雜費、餐費、校車費,每個月都過了 8000元,“上海交大的學費都不過5000多元”。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解決“入園難”問題提出五項措施。而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日前下發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各級政府要將學前教育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新增教育經費要向學前教育傾斜,以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 “入園難”問題。

  本報記者隨機採訪了廣州、深圳、北京、上海四個國內大城市的市民,在他們印象中,作為CPI八大指標之一的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這幾年的總體趨勢是較為平穩的。但其中孩子的教育費用卻呈現上漲趨勢,尤其是托幼兒費。

  正在編制中的廣東“十二五”規劃,擬將廣東九年義務教育“向前推三年、向後推三年”,將義務教育延伸到幼兒園階段和高中教育階段。

  從整體上看,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確實比較平穩。前三季度同比上漲0.6%。

  陳彬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這一類中,除了教育以外,其他都是非必需品,家庭為了支持食品、房屋、教育等開支,最先削減的就是娛樂等開支,比如少去看電影、少旅遊,而與娛樂相關的耐用消費品,比如電腦、電視等,價格越來越便宜,買一次又可以用很久。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抓了一斤田七粉 小半個月工資沒了

  周芳

  10月至11月是我國中藥材大量出新的季節,往年每到此時,中藥材市場不僅現貨足且價格也會較淡季便宜一到兩成。但今年似乎有所不同。

  遊資炒中藥?觀點不一

  “去年買田七粉每斤才150塊錢,現在抓一斤花了我500多塊,小半個月的工資沒了。”上週五,在武漢市武昌區一家同仁堂連鎖藥房內,鄒女士見到《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便大吐苦水。

  她向記者透露,太子參漲得更離譜。正在藥房坐診的一位老中醫承認,太子參確實比去年同期貴出近9倍。“目前我們賣的(太子參)還是去年的存貨,(因為)庫存已不多了,只在處方中配伍銷售。”

  武漢並非個案。

  據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從去年9月至今年9月,僅一年時間,全國市場上537種中藥材中84%的品種較去年同期上漲,漲幅在5%~180%之間,其中漲幅超過50%的佔28%。

  中藥材漲價還波及到下游中成藥市場。康緣藥業(600557.SH)主打産品“熱毒寧”是梔子的需求大戶。公司三季度財報顯示,其中藥材成本平均同比上升了53%;熱毒寧注射液前三季度的毛利率下降了12.76個百分點。

  華潤三九(000999.SZ)、雲南白藥(000538.SZ)、白雲山(000522.SZ)等國內主要中成藥上市公司皆在財報中坦承部分原材料及輔料價格上漲較快帶來了一定的毛利率壓力。

  武漢本地一家大型藥品配送企業採購部負責人透露,對於本輪中藥材漲價,業內有觀點認為,這是繼“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瘋、糖高宗、棉花掌、蘋什麼”之後,遊資炒作中藥材的結果。

  但他表示,雖然不排除遊資入市炒作個別藥材的可能,但主要原因還在於供需矛盾。據分析,遊資通常選取産區集中且易大量儲存的物資進行炒作,太子參、金不換(又名“田七粉”)、阿膠、白芍等中藥材具備上述條件,但是枸杞、金銀花、佛手、砂仁、梔子等在內的中藥材並不容易被遊資操控,其價格卻照樣上漲。

  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市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周洵也認同上述觀點。周洵表示,過去幾年,由於中藥材價格低迷,藥農為規避風險已減産甚至不再種植。加上今年我國中藥材主産區西南、西北等地頻遭災害性天氣影響,直接導致今年的中藥材産量急劇下降。但市場需求卻一路高漲,僅去年國內中草藥市場的總交易量就達5000億~6000億元,因而價格一路飛漲。

  打擊變相漲價行為

  聲稱配方、療效均一致的感冒藥,為何差價達8倍之高?

  上週六,在老百姓大藥房武漢閱馬場分店,當記者表示想買感冒藥時,導購熱情地一邊詢問記者的症狀,一邊從貨架上拿出三盒藥,説道:“這幾款效果很好,買的人多。”記者接過其中一盒藥,18.6元/盒,並非知名藥企生産。

  當記者點名要買維C銀翹片時,該導購強調“這幾款藥的配方跟銀翹片的完全一樣,(就是)換了個包裝,藥效都一樣的”,直到記者堅持只買銀翹片時,導購方才俯身從櫃臺底部的貨架拿上一瓶來,一瓶18片售價2.4元。

  業內人士向記者羅列了一份常用低價藥清單,包括維C銀翹片、黃連素、感冒通、速效傷風膠囊以及諾氟沙星、氧氟沙星類低價消炎藥等,“這些藥的市場價都超不過10元”。

  換個“外包裝”便漲價的行為增加了不知情消費者的醫療成本。

  對此,國家發改委藥品價格審評中心有關負責人在第五屆中國成長型醫藥企業發展論壇上向與會醫藥企業“吹風”:新一輪藥價改革將“抑制流通環節中的不合理加價”,重點打擊對限價藥品更換劑型或規格變相漲價的行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前三季度同比上漲2.9%,10月上漲3.7%。

  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價格主管部門配合有關機構降低農産品流通成本、穩定煤炭價格、繼續降低部分偏高的藥品價格,立即著手開展規範和降低集貿市場攤位費、超市進場費等相關收費工作。

  武漢市衛生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72種基本藥物通過“零差率”銷售,今年已幫市民省藥費3372萬元。全市社區衛生服務門診量有望在年內達到872.23萬人次,佔全市醫療機構總門診量的l/3以上;社區衛生門診次均費用僅40.3元。廣東也在近年來通過連續20多次累計50億元的藥品降價措施,有效壓縮藥價虛高空間。

  衣著

  只逛不買:血拼一族的尷尬

  王曉靜 王莉莎

  七浦路是上海著名的“淘寶天堂”,血拼一族還給它起了個Cheap Road(中文意為便宜路,取諧音)的昵稱。

  隨著換季時節的到來,這裡更熱鬧了。

  10月份CPI公佈,同比上漲4.4%,但衣著類價格下降了1.3%,前三季度的同比降幅則是1.1%。

  打折促銷高峰即將到來,老百姓盼望著今年得優惠可以來得更“猛烈”些。

  一噸棉花、棉紗,一天的差價可能達到千元左右,一碼布一天能漲幾毛錢,一件衣服一天要漲幾塊錢——紡織服裝産業前些日子正陷入這樣的怪圈。

  在上海五角場巴黎之春商場,某專櫃一位導購員稱,現在棉花價格上漲,衣服漲價很自然,不過高端品牌的漲價幅度較小。

  CPI分項之一的衣著類包含服裝、衣著材料、鞋帽襪、衣著加工服務等細分指標。雖然整體的價格下降,但很多市民依然發現一線銷售的成衣很貴。

  正在逛街的王小姐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現在大衣基本都要一千多元一件,一些品牌羽絨服要一兩千元一件,“最近想買一件毛衣,但是商場逛了個遍,發現稍微能看中點的款式,打完折都要四五百元。以前每個週末都會出來逛一逛,現在一個月一次吧,而且只逛不買的情況比較多。”

  以前經常在中山公園龍之夢商場逛街的顧客蔡小姐也有同感,她看中一件某品牌的牛角扣駝色大衣,原價是1499元,現在“買300減100”,但折扣打完也要一千多元一件。

  “靴子就更貴了。”蔡小姐告訴記者。

  記者上週五晚上在上述兩家商城發現,即便很多品牌都有“滿300減100”的活動,但打折後一些中端的品牌毛衣價格基本都在500元左右,羽絨服1500元左右。

  小店的衣服價格怎麼樣?

  為此記者特意去五角場附近的環東服飾禮品市場逛了逛,該市場有三層,大約有100個店舖。一家服裝店老闆楊小姐告訴記者,現在進貨的價格基本都上調了10%~20%,羽絨服漲得最厲害,去年大部分都是200元左右,現在進價最低都要200元,好一點的進價要400元,“已經不敢大量進貨。”

  她對記者表示,上個月在同一個地方進的同一款衣服,這個月對方表示因為原材料漲價,漲了20元。“我們也跟經銷商抱怨,但是沒有用,我們也不可能直接跟廠家拿貨,因為量達不到。”

  喜歡網上購物的郭先生表示,現在泡在網上看衣服的時間更多了,“現在在商場看中什麼衣服都是試好之後記住衣服的編號,再到網上去買,這樣一來能省30%~50%的花費。”

  上海市商委有關人士此前表示,“十二五”期間,網絡購物的比重將大幅度增加,到2015年,電子商務總交易額將達到8000億元,網絡購物佔全市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將達到10%。製圖/蔣皓明

  (實習生趙秋霞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