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福州蔬菜限價:行政邊界擴張的市場之困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5日 08: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限價令一齣,菜價應聲而“落”。在這場勝利的通脹阻擊戰鬥背後,對終端環節的直接限價亦引發了思考。

  從11月10日福州打響 “菜價保衛戰”開始,蔬菜價格便開始節節“敗退”。作為全國第一個由政府出面來調控蔬菜價格的城市,福州成為當前通脹背景下的一個抗通脹樣本。福建隨後將該經驗向全省推廣。10天之後的11月20日,國務院即出臺16項措施穩定物價,加大農産品供應、降低流通成本。

  然而,隨限價令而來的爭議之聲也此起彼伏。福州用行政手段干預蔬菜價格的方式受到質疑,而能否從根本上抑制菜價過快上漲也被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有分析認為,在市場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的領域,政府仍然忍不住“出手”,亦暴露出我國市場經濟不成熟,行政邊界無奈擴大的尷尬。福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林漢雋亦表示,價格補貼只是權宜之計,根本還是要遵循市場供需規律。

  供應環節

  “菜籃子工程”的輪迴命運

  進入10月之後,繼“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農産品終於醞釀出了全面漲價潮。穩定蔬菜價格在福州迅速被提到了重要位置。當地政府甚至連夜召開專題會議,商討應對事宜。隨即,實行銷售指導價、對批發環節進行補貼、取消交易費用等一系列被稱為“組合拳”的菜價調控措施出臺。福州市也首開今年政府調控菜價之先例。

  11月14日,“菜籃子工程”建設再次作為重點被提及。隨後,進一步加大“菜籃子工程”建設,在大大小小的會議上被反復提及。

  事實上,從1988年開始,針對蔬菜短缺的矛盾,農業部便提出“菜籃子工程”建設,加大蔬菜基地建設力度。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菜籃子工程”已經重點解決了市場供應短缺問題。各種農産品供應量持續增加,扭轉了我國副食品供應長期短缺的局面。

  近年來,慢慢被遺忘的“菜籃子工程”又被提起。今年,國務院甚至三提“菜籃子”,要求各地重視蔬菜價格上漲給民眾帶來的壓力。但是蔬菜價格上漲、供應短缺的問題不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有加劇之勢。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彭澎認為,快速推進的城市化建設佔用了大量土地,特別是郊區。這種現象比較嚴重,蔬菜種植面積不斷減少。

  在越來越嚴重的蔬菜基地危機面前,“菜籃子工程”似乎又要回到起點。為此,福州市政府不得不重新擴大蔬菜基地。根據《關於進一步做好 “菜籃子”工作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福州市力爭“十二五”期間使全市直控蔬菜基地由目前的12萬畝增加至15萬畝,年産蔬菜72萬噸。

  批發環節

  政府補貼下的冷暖自知

  對蔬菜批發環節進行補貼,進而直接壓住終端零售價,是此次福州蔬菜限價令的核心所在,也是爭議最多之處。

  就在福州各級政府研究穩定菜價的下一步工作時,福州市閩侯縣南通鎮湖頭村的老劉已經在為他的上海青賣不出好價而發愁。

  老劉這一段時間天天都在自己的蔬菜地裏忙活。他自家的六七畝蔬菜在價高時不長,價低時瘋長。老劉夫妻忙不過來,又傭了個臨時工。現在村子裏臨時工的平均價格是80元一天,而去年只有70元。

  超強颱風“鯰魚”剛過,老劉就把100多元的上海青種子灑了下去。接著,他又投入了70多元的農藥、300多元的肥料和500多元的人工。老劉抱怨説,這一季的上海青基本上賺不到錢。肥料從去年的120元一包漲到了今年的150元。他的每畝地在肥料上的投入因而增加60多元。工人工資的增加又讓他一畝地的成本增加了50元。“農藥和種子的價格也在漲。”他説。

  當幾十公里外福州六建農貿市場的小販喊出上海青1.5元一斤的時候,老劉在菜地賣出的價格是3角。現在天氣較好,蔬菜長勢旺盛,大量上海青同一時間涌入市場,造成批發價連連下跌。

  “按照現在的價格,一畝地只能賣1000塊錢,但是我的投入也基本上有1000塊錢了。割了兩三畝地,只賺了100多塊。”作為曾經的“貴族”,限價令加速將上海青打回了原形,這顯然不是菜農願意看到的。

  福州海峽蔬菜批發市場副總經理林修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於蔬菜受天氣影響比較大,所以菜農的風險較高。遇到行情不好的時候,極有可能虧本。而在湖頭村的菜農眼中,政府的這次調控無疑加快了行情不好的到來。

  受到影響的還有外資超市和農貿市場。

  根據福州市出臺的相關政策,能夠以較低的協商價在批發市場拿貨的只有本土新華都、永輝、藍天等超市,沃爾瑪、家樂福等外資超市以及農貿市場不在此列。在福州一家外資超市,銷售人員私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抱怨,他們好幾個品種的菜幾乎都沒有利潤,個別菜甚至虧本在出售。福州沃爾瑪一位負責公關事務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沃爾瑪調低了部分蔬菜的價格,但是該人士並不能預測這種低價能持續多久。

  相比超市,農貿市場更是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如果蔬菜有人買,那麼意味著這裡的消費者享受不到優惠價;如果沒有人買,那麼意味著小商販利益受損。

  只選四種菜

  是政府“臺階”還是聰明政策?

  除了老劉所種的上海青外,福州此次選擇的限價菜還包括大白菜、空心菜和豆芽。為何選擇這4種菜?福州有關方面的解釋是這些菜為“大眾菜”,還有一種説法是“市民偏愛的菜”。其潛臺詞是,福州的限價菜都是消費量大的,受市民歡迎的菜種。

  不過實際情況恐怕並非如此。

  福州市商貿服務業局蔬菜生産流通處處長劉景秀認為,政府只對這幾種菜進行協調價限制,目的重在引導,以此促進菜價的理性回歸,“表明政府對平抑菜價的態度”。

  不過在另外一些人眼裏,則不是這樣認為。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就表示,這種做法似乎是在為政府留下 “退路”。“現在福州這幾種蔬菜已經大量上市,供應充足,價格本身已經處在下行通道中。政府此時出手,能夠立刻見到效果。”

  上述分析人士還指出,這些大眾菜價格相對便宜,能夠保證補貼金額在可控範圍之內。事實的確如此,據林修建透露,福州海峽蔬菜批發市場在限價令的第一天需獲政府補貼金是5萬元左右,隨後幾天降至2萬多元。目前上海青、空心菜批發價已經降至協商價之下,大白菜和豆芽也幾乎不再需要補貼。

  實際上,福州限價令出臺不到一週,已經有“功成身退”的跡象。福州海峽蔬菜批發市場從11月9日開始免除的交易費,至14日又重新徵收。蔬菜價格補貼措施也因多種菜價本身已經降至協議價之下而不能再發生作用。市民除了每天能吃上一兩種便宜的限價菜以外,其他的蔬菜仍然把“菜籃子”壓得很重。

  不過,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彭澎認為,政府對最基本的蔬菜進行價格補貼,恰恰是聰明的做法。一方面能夠保證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不受到大的影響,另一方面政府也不會因此背負很大的財政負擔。

  調控悖論

  被擴張的行政邊界

  用行政手段干預菜價的方法,有人叫好,同時有人質疑。如果菜價屬於正常上漲,那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不應該用行政手段強行干預;如果菜價屬於不正常上漲,福州又找不出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的案例。調控本身似乎就充滿悖論。

  福建省物價局從11月11日起,每日組織價格監督檢查執法人員深入市場開展價格巡查。即便如此,福建並未找到一起典型的案例。對於本次農産品價格的上漲,劉景秀也表示,明顯的炒作沒有看到,但不排除有順勢漲價的現象。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青菜本身不易儲存,特別是葉類青菜。林修建則透露,蔬菜每天的平均損耗率在10%到15%之間,葉類菜會更高。而在福建,10月份漲幅最大的是葉類青菜,此次調控重點還是葉類青菜。

  排除大規模的炒作因素,對於福州農産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原因,劉景秀表示,土地、農資、運輸和人工成本都在上漲,正是成本因素推高了農産品的價格。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中心主任丁力也認為,流動性過剩直接推動了包括蔬菜在內的眾多産品的漲幅。

  此外,城市化進程中對蔬菜基地面積的擠壓、氣象災害等因素,為蔬菜價格上漲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如此,基於行政力量的菜價調控,只能著力於供應鏈的最末端,對於層疊的漲價因素,行政手段亦鞭長莫及。

  “供應鏈各環節的成本都在增加,到了末端,才用行政手段進行調控,顯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對效果質疑的同時,行政手段干預菜價也引發了人們對損害效率的擔憂。在通脹壓力沒有明顯改變的情況下,人為壓低農産品價格,極有可能傷害菜農和經銷商的積極性,導致資源流向其他領域,給菜價上漲帶來更大壓力。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范良聰博士認為,從理論上講,政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市場問題。“市場能做的,政府就不要去干預。”在范良聰看來,這是政府干預市場最基本的邊界,因為“政府未必有市場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