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8日 09: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
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預示美元將再度“放水”,人民幣重啟小幅、穩步升值路線使得市場有理由認為“熱錢”正在捲土重來。
中國三季度外匯儲備的 “急轉直升”似乎更加驗證了市場的擔憂。
不過,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擔心卻與市場相反。
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副司長管濤説:“現在大家的關注度並不應該放在所謂的熱錢上,而應該是冷錢。”
外儲激增與人民幣“國際化”有關
所謂“熱錢”,是具有“快進、快出”的特點。其流入套利,前提條件是要喚醒人民幣,才能夠實現套利。
這就意味著先要-結匯,將“熱錢”換成人民幣,然後投資等待資産價格升值或者趴在賬面“坐等”升值套利。
管濤説,從近期監測的情況看,銀行結售匯順差擴大,並不是因為結匯的增加,而是售匯的減少。
簡單地説就是,想換成人民幣進來的外匯並沒有增加,是境內想換成外匯出去的人民幣減少了。
而這一現象與中國政府正在推行的人民幣“國際化”不無關係。
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擇機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人民幣國際化的貿易進程進展相對迅速。
首先是中國與韓國、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八個國家或地區簽署了總額8035億元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之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由上海和廣東的4城市擴大到2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今年六月份以後,中國再次擴大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境外地域由港澳、東盟地區擴展到所有國家和地區。
從前期試點的情況看,進口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量遠大於出口,這意味著進口本應以外匯支付而卻以人民幣支付,這就意味著當期節約了外匯支出。
根據三季度外匯管理局的統計,統計系統反應跨境貿易與人民幣支付的比例在上升。就是説人民幣已經變相減少了付匯。
與此同時,中國開始允許境外三類機構運用人民幣投資境內人民幣債券市場,並支持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這是推動人民幣境外流通使用邁出的重要步驟。因為與貿易進程相比,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進程一直相對滯後。
但是,這也引來了另一個矛盾。
管濤説,按照規定,只要境外主體持有人民幣資産而不是通過人民幣購售業務要求兌換成外匯,則不論其是否回流,都意味著我們對外負債增加,當期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應記為資本流入。
也就是表現為外匯儲備的增加。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分析,由於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了,海外持有人民幣的動機,對人民幣接受程度都在不斷上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平衡國際收支表的壓力。
管濤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講,並不宜將推行人民幣國際化當作平衡國際收支的政策工具。
而且,一旦人民幣成為跨境貿易結算貨幣,必然會産生境外銀行和企業持有的人民幣缺乏投資機會、國內企業境外籌資的人民幣如何回流等問題,倒逼中國加速開放資本項目進程。
資本輸出舒緩“冷錢”壓力
沒有“熱錢”,中國存在的“冷錢”壓力一直在上升。
何謂“冷錢”?
渣打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王志浩給出一個定義,就是中國的貿易順差掙來的錢。如果有貿易順差,就會導致很多國外的錢流入中國,與“熱錢”的“快進快出”相反,這些錢是要長期趴在國內,然後中國的流動性不斷增加。
“由於中國已處在流動性過分充裕狀態,在貨幣回收仍沒啟動的現實狀況下,通過正常渠道流入的資金和貿易順差,就足以讓中國流動性充裕程度更加氾濫。”上海證券分析了潛在的風險。
過去,外匯短缺是中國收支平衡的矛盾。現在面臨的挑戰有所轉換。
上個月末的廣交會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經過現場調研做出判斷,2010年的貿易順差規模為1800億美元。
實際上,這已經是商務部第二次調整2010年的順差預期,年初的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商務部內部曾經對一些關鍵的外貿指標做了預測,包括8%-10%的進出口增速,以及1000億美元以內的順差規模。
今年出口的恢復出乎意料之外。現實情況是中國再次面臨順差壓力。
外匯管理部門目前在討論主要措施。首當其衝的就是要逐步推進資本賬戶的開放,重點拓寬資金融資的渠道。
管濤説:“從很多國家經驗來看,化解項目順差給經濟帶來衝擊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過資本輸出。”
這方面,幾年來也有所推進,只是速度稍微緩慢。
“下一步我們要研究的是如何讓進一步擴大境外直接投資的主體,還有進一步加大對對外投資的支持力度,除此之外,還在考慮配合有關部門支持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管濤説,近期人民銀行、財政部下發的文件已經顯示了這個發展方向,原來是允許境外資本可募集人民幣債券在境內使用,現在放寬到在境內發人民幣債券,可以購匯匯出使用。
這樣一方面促進國內債券市場的發展,另外一個方面,緩解國內的外部供求市場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