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展是硬道理,不發展顯然不行,可是發展過快會怎麼樣?車太多了好不好,多了的問題該如何解決?誰能醫好“大城市病”?
改革開放這些年來,什麼發展最快,回答肯定是經濟發展最快,也有人説城市建設和汽車發展最快。什麼東西都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適度、適宜、恰到好處。
現在的大都市最讓人頭痛的就是堵車,北京城多數地區交通擁堵現象十分嚴重,這不僅是北京人的恐懼,也是許多大城市的通病。交通是一個城市的命脈。如果像首都這樣的大城市交通發生擁堵,就好比是一個人患了腦血栓一樣,其最後的結果是該癱瘓了。原因顯而易見,就是車輛發展過多了。
據9月初北京市交管局發佈的最新數據,全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450萬輛,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預計明年上半年將超過500萬輛。按照這樣一組數字瘋狂增長,道路不發生嚴重堵車那才怪呢!
北京在全國城市當中,首都的條件影響,城市發展是很現代的。環路、立交橋、道寬、車多,所有現代化大都市的特徵都完全具備。為什會會承受這麼大的交通壓力呢?
除了北京受歷史狀況和原有規劃格局不適應發展需要之外,就是城市房地産開發不斷向邊緣化,交通流量從四面八方向是中心匯集。很多人因買不到或者買不起中心區住房,不得以在偏遠一些的地方安居。上班族與工作地點路途越來越遠,形成了上班—回家的移動人群。加上城市服務設施不配套,導致工作、教育、醫療地點不僅分散而且相互分離,無論上班,還是送孩子上學、送老人就醫等種種理由,都成購買私家汽車及開車出行的理由。儘管,北京採取單行限制和單雙分號行駛,仍無法改變高峰期車多擁堵的現象。
公交車乘車人多,換乘站點過遠、過多,特別是受堵車影響,也讓很多人不敢坐公交。馬路上車多、地鐵裏人多,許多北京人只好把私家車作為上班工具,這更造成了城市交通狀況的日益惡化,更影響交通運輸效率。有人曾做過估算,堵車期間的車速平均只有 15公里。
車輛保有量發展過快,只能加重這種惡性循環,即使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加大道路建設投入,交通部門作再大努力,也是枉然徒勞的。事物發展總是要受到條件約束的,發張到了一定程度時,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轉變。如果想滿足車輛需求,就要突破原有的整個城市規劃,調整和改變城市經濟發展模式。
北京是中國城市發展的一個典型,它對全國影響力是巨大的。
交通擁堵是“大城市病”的通病。隨著城鎮化提速,很多人力物力匯聚城市,交通壓力大仍然是城市發展的難題。據預計,到2015年,北京人口將超過2000萬。可以想象,隨之而來的環境、水資源、治安、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住房、社保等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都是前所未有的。除非再建一個新北京,否則都是不能徹底解決的。
城市的快速發展是無法阻止的,包括北京在內的中國大城市,至靠傳統的城市管理手段,是無力醫好“大城市病”的。中國改革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重要的關口,需要做出方向性的抉擇。包括發展速度是否科學合理、城市規劃建設是否合理,大城市能否可持續發展等等。
堵車的現象,已經能夠把城市發展引入到了慢車道,也危及到了可持續發展和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包容性增長”,“包容”與“普惠”,從現有的狀況看,有些已經超越了最大限度。顯然,政府的“包容”在解決交通問題及所有“大城市病”問題上,已經到了該明確的時候,或許不能再“包容”下去了,因為,城市已經不能再容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