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李寧換標用意何在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4日 09: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湖北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為配合全球市場的拓展,李寧公司在第三季度開始更換新的LO-GO,産品涉及李寧運動鞋、服飾、配件及球類等全部産品線,同時全球李寧專賣店和企業VI都將使用此新標誌。同時,李寧將啟用“MakeTheChange”的新廣告語替代原來的“一切皆有可能”。

  這多少表現出李寧的努力和變革決心。

  “十面埋伏”的潛在威脅

  這些年對李寧而言,可謂喜憂參半。通過贊助奧運會,銷售收入得到一定的增長,但市場的格局並沒有因此發生太大的改變。

  2009年,李寧以約83億人民幣的銷售收入,位居中國體育用品業第三名。不過,這不能説明太大的問題,因為威脅正在向李寧撲面而來。那就是耐克今年一季度的快速增長以及“混血兒”KAPPA的後來居上。尤其是KAPPA中國區銷售額由2005年不足1.5億,飆升至2009年突破40億人民幣。

  更值得擔憂的是,PUMA、銳步、NB、FILA、美津濃、YONEX等國外品牌,仍然在竭力滲透中國市場;而以“安踏”、“361”為代表的“小弟兄”們,在二、三線城市的搶奪,帶來了更大的威脅。

  形勢如斯,李寧再不採取點措施,可能一、二線城市還沒打下來,把三、四線城市也丟了,在不久的將來可能連前三的位置都保不住。

  問題在於品牌內涵的稀釋

  個人認為,李寧更換LOGO,必定有它合理的原因。無論是國際化也好,還是為了打造“90後李寧”,對李寧而言,問題的關鍵不在於LOGO的好壞,更不在於廣告語的好壞,而在於品牌內涵的稀釋。

  10年前,談到李寧時,可能所有人的感覺它是中國的耐克。而今天再提李寧時,人們會有什麼感覺呢?因為真正的耐克就在身邊,李寧不再是中國的耐克了,甚至更糟。

  然後,我們在問消費者“李寧最突出的特徵是什麼”的時候,可能絕大部分人也是答不出像樣的答案,可能會説“把LOGO去掉了,可能看不出誰是誰的産品”。這就是問題。

  筆者認為,李寧在最好的創建品牌時期,卻沒有與耐克、阿迪達斯進行有效區分,在産品設計層面與他們雷同,只是在價格上比他們更便宜而已。這就導致李寧“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陷入“上面打不過耐克,下面打不過地攤貨”的困局。

  大家有沒有想過,耐克近期的銷量為什麼上升,而阿迪達斯的銷量卻下降?“看熱鬧”的人會説“耐克的宣傳更好”,而“看門道”的人卻會説“阿迪達斯與耐克長得太像了”。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營銷界,一個物種跟另一個物種長得太像的時候(或靠得太近的時候),其中一個必將會衰落。阿迪達斯的問題就在於此,同樣沒有跟耐克有效區分,至少在中國市場上越來越成為耐克的“替補品牌”,也就是説,人家買不到合適的耐克産品時才去考慮阿迪達斯。這種角色不得不讓阿迪達斯陷入困局。

  因此,李寧借用這次“變臉”的契機,應該把核心工作放在品牌戰略的“變革”上,一定要與耐克、KAPPA進行有效區分,更要把自己從那些“地攤貨”的隊伍裏拯救出來。

  改變在於産品設計上的突破

  怕定高價,是我們本土品牌的通病。就怕定了高價,消費者就不買。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海爾的産品不比進口品牌便宜,青島啤酒也不比進口啤酒便宜,蒙牛特侖蘇也不比進口牛奶便宜,但為什麼就能賣得好?難道這些行業就特殊到“例外”的地步嗎?顯然不是。

  當今的消費者基本上走出“饑餓”年代,他們不買你的産品,不是買不起,而是看不起。尤其,80後、90後的消費者更是如此。他們為了讓自己更加體面,哪怕分期付款也要買“LV”、“D&G”。

  李寧在新的廣告裏高調提出“你不了解90後”。也許,我真的不了解90後,但我堅信耐克了解,KAPPA更了解。李寧未來的改變,重心根本不在於“改變廣告語”,而在於産品設計上的真正突破。

  怎麼突破?放棄跟隨耐克、阿迪達斯,瞄準KAPPA,並與其背道而馳,站到它的對立面去吸引,那些不太喜歡KAPPA的90後,而且在價格上也要與KAPPA看齊,甚至比它更貴。因為,雖然KAPPA沒有提出“90後KAPPA”,但人家的目標消費者早就是90後了。

  90後憑什麼一定要買李寧?又憑什麼信任“李寧就是90後的最佳選擇”?這兩個問題正是李寧目前要急需解決的問題。這不是簡簡單單地聘請幾個國外的運動員來代言品牌,更不是把中文廣告語換成英文廣告語那麼簡單,而是一個系統化的變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