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30日 09: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日報
去年熱播電視劇《蝸居》裏有段經典臺詞,“你這一小東西兒,吃進去的奶粉進口的一百多塊錢;拉出來要用尿不濕,名牌的又一百多塊錢,進出都要錢,整個兒一雙向收費啊!”這句臺詞折射出在進口奶粉輪番漲價的前提下,本來是普通嬰幼兒食品的奶粉逐步演變成了“奢侈品”。,
近日有媒體報道,進口奶粉正在醞釀今年以來的第三波漲價,漲價幅度在10%到12%。而從銷售終端可以看出,不少商場稱已經收到品牌奶粉漲價的通知,價格漲幅在10%左右。
有調查顯示,今年以來,自雀巢率先領漲5%-10%之後,美讚臣在春節前後提價8%,惠氏、美素則在5月底相繼以新配方和新包裝為由漲價5%-10%。雅培的4個調查樣品6月初提價幅度分別為7.69%、7.39%、5.92%和4.97%。按照權威機構給出的數據,從2006年到2009年,洋奶粉最高漲價幅度累計達到62%,年平均漲幅已達15.5%。
對此,資深營銷策劃人,贏道顧問快速消費品營銷中心高級顧問穆峰接受《證券日報》採訪時指出,嬰兒奶粉的利潤已經很高,前兩次的奶粉漲價都是打著成本升高的幌子,攫取更多的市場利潤。在三氯氰胺事件後,國産奶粉受挫嚴重,到現在還沒恢復,洋奶粉的受寵地位也就一直沒動搖。
乳業專家王丁棉也持類似的觀點,曾向媒體表示,所謂成本上升和升級配方導致奶粉價格漲價的説法站不住腳,事實上,對企業來説,成本上漲並不嚴重,現在的情況是,更多是奶企試圖通過漲價以追求利潤最大化。
洋奶粉手握話語權
國産奶粉陷入兩難境地
一份針對高價奶粉消費決策的調研顯示,將近有86%的消費者都不是理性選擇,而是盲從或虛榮等心理在作怪。其中約40%的消費者(孩子家長)注重口碑、31%的消費者覺得吃高價奶粉有面子、另有15%的消費者認為吃高價奶粉對得起孩子等等。而當問及高價奶粉在家庭支出中是否太高的一項中,居然有91%的消費者毫不猶豫地痛斥了奶粉價格太高,在家庭支出中佔比太高。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向《證券日報》記者指出,外資奶粉佔有我國中高端奶粉市場70%以上的市場份額,基本掌握了我國中高端奶粉市場的定價主導權。首先,外資品牌的市場份額遠高於國內眾多奶粉品牌。其次,外資在我國中高端奶粉市場上的品牌集中度高,多集中在惠氏、雀巢、雅培、美讚臣等幾家洋奶粉品牌;第三,隨著人們崇尚健康的意識增強,乳製品的可替代性下降,需求呈剛性,再加上三聚氰胺事件對我國奶粉行業的洗禮,導致洋奶粉的消費市場更加堅定。
在洋奶粉控制了定價話語權的情況下,國産奶粉品牌的地位非常被動。穆峰指出,在洋奶粉的話語權越來越強的時候,國産奶粉會越發被動,比如洋奶粉漲價了,國産奶粉跟著漲嗎?一旦漲價意味著市場競爭力會進一步下降;而不漲價,又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盈利能力就會下降;在失去定價話語權的情況下,國産奶粉品牌陷入兩難境地。
周思然則認為,洋奶粉漲價,其它洋品牌及國內奶粉企業必定會跟進,就會引發又一次奶粉漲價潮。事實上,奶粉的屢次漲價並不利於我國奶粉市場的健康發展,周思然認為,當價格嚴重偏離成本,超出消費者的心理預期時,必定會導致奶粉消費市場的萎縮,這會對剛剛擺脫三聚氰胺陰影的我國奶粉市場造成極大的傷害。但另一方面,周思然指出,洋奶粉輪番漲價,也會促使消費者形成更加理性的消費態度。
國産品牌不應盲目跟風漲價
對於外資奶粉輪番漲價之後國産品牌的應對策略,周思然給出以下建議: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能盲目的跟風,物價上漲已經促使消費者形成理性消費態度,國産奶粉品牌如果跟風提價,必定對剛剛走出三聚氰胺陰影的我國奶粉市場造成嚴重的打擊,不利於培育更廣泛的消費人群;第二,事實上,由於原奶收購價格和下游企業對原奶需求的增加,確實導致乳企成本上升,但乳企可通過調整結構、研發新品等方式來緩解這一壓力。第三,內部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挖掘出自身潛力,最大程度的發揮,如提高自身産品品質,改善産品加工工藝等。
國內奶粉企業或者可以從伊利的做法中獲得一些啟發。國金證券分析師陳鋼指出,作為目前第一大奶粉生産商,伊利的産品不斷走向高端化,有望挑戰“洋奶粉”的定價話語權。
另外,伊利近幾年也不斷加大投資。伊利5月12日發佈的項目投資公告顯示,該公司擬在黑龍江杜爾伯特新建年産4.5 萬噸配方奶粉項目,投資金額約5.5億,投資回收期3.06 年,投資回報率43.67%,內部收益率30.43%,預計建設期為19 個月。國金證券統計,目前伊利奶粉總産能為 15 萬噸左右,其中配方奶粉産能約為11 萬噸。新項目建成後,産能將提升至20 萬噸,配方奶粉産能將超過15 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