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洋奶粉漲價沒“規矩” 價格監管遇新課題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18日 09: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洋品牌奶粉或將掀起新一輪漲價潮的消息著實又讓奶粉市場緊張了一番。

  國際金融報記者調查發現,洋品牌聲稱漲價的原因無外乎原料成本升高、換包裝、配方升級等,可是追蹤近年來洋奶粉的價格遊戲規則不難發現,從2006年到2009年,洋奶粉最高漲價幅度累計62%,年平均漲幅達到15.5%。消費者在質疑高提價率合理性的同時,也在追問,年均15.5%的提價誰在操控?

  個別品牌率先漲價

  記者在廣州市各超市調查發現,個別洋品牌奶粉確實已調高價格。如貝因美奶粉從6月1日起對奶粉價格進行調整,漲幅在5%至10%;雅培嬰幼兒奶粉也是從6月起平均漲價6%左右。

  廣東省物價局價格檢查分局在廣州華潤萬家五羊新城店實地調查發現,今年上半年以來,美讚臣的4個調查樣品4月提過1次價,提價幅度分別為4.92%、10.2%、10.17%、9.03%;雅培4個調查樣品6月初開始提價,提價幅度分別為7.69%、7.39%、5.92%、4.97%;而惠氏、多美滋今年以來沒有提價。檢查人員在檢查中感到,此前沒有提價的企業,不等於後期就不提價。

  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今年3月底發佈的監測報告認為,乳製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因素有三個方面:一是原料奶供應緊張;二是奶粉消費增長較快;三是成本上漲。3月中旬,玉米、豆粕市場價格同比分別增加21%和2.4%。進入五六月份,隨著原料奶産量增加,價格回落,乳製品價格有望企穩,但受奶牛養殖、乳製品包裝運輸等成本上漲及進口奶粉價格上漲的共同影響,國內乳製品價格大幅回落的可能性較小,特別是中高檔液態奶、保健酸奶和嬰幼兒奶粉價格仍有繼續上漲的可能。

  漲價只是市場手段

  成本上漲的情況下,價格上調似乎順理成章,但記者跟蹤多年洋品牌奶粉市場發現,漲價已成為洋品牌奶粉商的習慣行為。事實上美讚臣、雅培、惠氏、多美滋等洋品牌嬰幼兒奶粉每年都有提價的行為。

  洋品牌奶粉每次漲價理由,無非是綜合成本上升、換包裝、配方升級等,但廣大消費者不禁質疑:奶粉生産成本是否年年都上升?配方升級到底能給産品帶來多少內在價值的提升?年均15.5%的提價幅度是否合理?

  對於洋品牌奶粉屢傳漲價消息,國內乳業專家、廣東省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就不認可“成本説”。他指出,國際奶粉原料價格比去年年底下降了數千元,奶粉漲價與成本關係不大,主要是一種市場手段。目前洋奶粉市場平均利潤為50%至100%。

  業內人士指出,洋奶粉連續漲價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其實反映的是幾年來中國奶業市場格局發生的深刻變化。“在過去10年內中國奶粉品牌佔據了七成以上的國內市場,外國奶粉品牌只佔三成。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一些消費者改買洋奶粉,國外禁止進口中國奶粉,中國大大小小的乳製品企業也紛紛購買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進口原料奶粉,中國奶業遭受到嚴重衝擊。”王丁棉指出。

  與此同時,外資奶企乘虛而入,從生産到銷售大舉向中國市場擴張,很多外國知名品牌紛紛在我國建立起全國性的市場網絡,並利用價格操控市場。從此中高端國産奶粉和進口奶粉市場佔有份額“徹底顛倒過來了”。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産業研究所所長黎友煥指出,利用價格操控市場是跨國公司的慣用手法,而去年以來,國內奶粉市場價格波動很大,就有外資操控的嫌疑:“特別是去年3月到5月,外資品牌奶粉幾乎是‘無厘頭’漲價。”黎友煥還指出,在中國處於抑制通貨膨脹的艱難時期,這種漲價行為或散佈漲價行為可能會帶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某種産品漲價—相關産品漲價—産業鏈漲價,其後果相當嚴重。

  價格監管遇新課題

  黎友煥、王丁棉等業內專家強烈呼籲,洋品牌奶粉連年漲價行為,凸顯出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價格運作缺乏監管。由於許多國外品牌産品已在中國市場佔據了相當大的份額,某種程度上實質擁有著行業的定價權和話語權,其調價行為波及面廣、影響大,極易引起行業跟風漲價、市場異動等不良現象,跨國公司調整價格等行為理應納入到價格監管的範疇。

  廣東省物價局副局長劉光明認為,洋品牌奶粉漲價的現象給價格監管工作提出了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