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今天播出的電視紀錄片《五年規劃》第三集《民生為大》講述的是老百姓最關心的民生事情,從端在飯碗裏的糧食到住房、到教育、到文化的傳承,從物質需求到精神教化,都是百姓身邊的那些事兒。
其中一部分內容就是扶貧的故事。
“十三五”,正是向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百年目標”衝刺的五年。習總書記關於小康的一系列論斷“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充分體現了把13億多人全部帶入全面小康的堅定決心。貧困地區是扶貧的一個攻堅,全國貧困人口尚有7000萬,大多處於老少邊窮地區。
正是由於這樣一個立意前提,選擇案例時,要滿足幾個條件,一,國家級貧困縣,二,有一定的扶貧項目,三,給當地百姓帶來切實轉變。根據這些條件,最後,我們決定去貴州印江縣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按照傳統的採訪製作方式,就是拍攝當地做了什麼,怎麼做的,帶來哪些變化。
這次,我們轉變思路,既然是做“扶貧”內容,為什麼不從他們做什麼跳出去,而從去關注他們“做什麼”轉到“帶來了什麼變化”。此時,已經臨近春節。年,對於中國人來説,有著特殊的含義,是團聚,是幸福,是新希望。我們第一反應就是看看這些貧困山區的人們如何過春節,這種方式可能是對他們脫貧致富一種最正確的詮釋角度。
臘月二十七,記者一行四人前往印江,海拔1000多米高,空氣清新,氣候溫潤,在兩山之間的平地上,首先映入我們眼中的是成排成排的蘑菇棚和密密麻麻排列整齊的木耳菌棒, 進到棚裏,村裏的大姐大媽們在採摘蘑菇,每一顆都飽滿豐盈,,每天都有近萬斤蘑菇上市,而且這種蘑菇菌棒可以持續採摘四個月。正好年終分紅,加入合作社的農民們每人分到幾千到幾萬元不等,山裏鄉親們在我們面前毫不掩飾他們爽朗的笑聲和綻放的笑容,這一切,譜寫的是田間地頭最平實的幸福,看到鄉親們收穫的那一刻,我內心找到一種平實、安定,真心替這些有收穫的百姓們高興。
這個年可以過得快樂了。
因為種植蘑菇、木耳,改變生活境況的村民們,手裏有錢了,心情也好了,做豆腐,打糍粑,家家戶戶挂上燈籠,貼上對聯,做好年夜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慶賀新年。
多年沒有舞龍的村子也有錢買龍燈了,還特意為孩子們紮起草龍,在除夕夜,點起篝火,村子裏幾百人圍聚在篝火旁,村支書一句開場白:是菌類産業帶動大家致富,希望新的一年裏繼續帶領大家走向更加富裕。
簡短樸素的致辭之後,由會跳舞蹈的老人手拿火把在舞動中點燃木堆,大人們和孩子們都穿上統一的黃色舞龍服裝,兩條長龍和一條草龍在大人和孩子們的手中舞動起來,火紅的篝火映襯著人們的臉龐,明亮燦爛,老人們站在邊上笑看著年輕人們舞龍,孩子們則圍著篝火跳起了舞蹈,那一刻,每個人都笑得很開心。
這就是脫了貧的鄉親們。
這就是好日子。
站在篝火旁,我深深地為當地百姓生活的改變感覺開心,他們的快樂傳染了我,拍攝結束後,自己也興奮地跟他們一起圍著篝火跑著跳著。
他們的笑臉、他們的樸實、他們的努力,會一直留在我的心裏。
對於我來説,這是在異鄉過的一個工作年,是一個特殊的年。
對於他們來説,這是一個特殊的年,是一個快樂的年,是改變了生活面貌的新年。希望他們永遠這麼快樂下去,希望這舞龍的儀式永遠持續下去。
這就是我們在基層看到的真實的“扶貧”故事,貧窮不是幸福,落後不是幸福,貧窮不可怕,落後也不可怕,只要我們努力,只要我們想辦法,就一定能夠走向幸福。走入百姓的生活,踏上真實的大地,腳步踏實有力,情感樸素真實,這是創作者真真正正“走轉改”,走入到普通百姓的身邊去,記錄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點滴變化和綻放在他們臉上的那些幸福的表情。
我們通過記錄下這些小人物的小故事,通過“入心入事入理”的表現方式,闡述國家的大規劃大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