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筆樓丨面對“賽博哭窮”,“大數據殺熟”該反思什麼?

來源:新華社 | 2024年12月25日 10:11:52
新華社 | 2024年12月25日 10:11:52
原標題:千筆樓丨面對“賽博哭窮”,“大數據殺熟”該反思什麼?
正在加載

  面對“大數據殺熟”這一互聯網頑疾,年輕人最近發現了其中的“bug”。

  有的人在評論區留言“哭窮”,匿名隱身或者更換賬號,就能刷到“9毛9的咖啡”;有的人在互動區吐槽“太貴了,買不起,不去了”,不久就買到了便宜幾百元的機票;還有的人對著手機説“這個軟體愛‘殺熟’”,刪除後重裝,就會領到意想不到的優惠券……

  針對“大數據殺熟”,年輕人“見招拆招”式的針鋒相對,被網友自嘲地稱為“反向馴化”。這波反向的“馴化”操作,能起多大作用尚未可知,但年輕人用“小聰明”應對“大數據殺熟”,體現出對惡意“算法”屢禁難絕的反感和無奈。其中蘊含的情緒表達和權益訴求,平臺方應該讀懂,應該有所行動。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商業平臺利用大數據算法,分析用戶的年齡、職業、消費水平等特徵,對相同商品實施差異化定價,讓很多消費者心意難平。

  既然平臺算法可以根據我們的行為來調整策略,那我們是否也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平臺的算法呢?於是,就有了不少網友的“賽博哭窮”。

  網友分享的經歷顯示,有的去平臺反復留言:“太貴了,買不起”“我不打算買了”;為了躲避算法追蹤,有的網友還修改自己的頭像和昵稱,清除瀏覽商品的記錄;還有的網友頻繁更換平臺賬號,或是使用新設備登錄平臺,將自己偽裝成新用戶……種種努力,為的是和新客享有同樣的紅包、優惠券或降價優惠。

  一些網友稱,自己的努力有效,平臺給自己重新推送了更優惠商品或直接降價。更多網友紛紛效倣,一時讓“反向馴化”成為網絡熱詞。

  “反向馴化”即便有用,效果恐怕也有限,更難以改變“大數據殺熟”的算法規則。

  年輕人以“反向馴化”來對付“大數據殺熟”,與其説是為了省點錢,不如説是向惡意“算法”表達一種情緒。

  因為,網友這種“智鬥”,可能一時能躲過某些平臺算法,但在高科技的算法面前,這種行為很容易被識破,引發算法的跟進和更精準推送。從更長時間跨度看,“反向馴化”只會讓算法更“精明”。

  如果説算法背後是人性的博弈,折射的是平臺的價值選擇,那麼“反向馴化”則是網友對不合理規則説“不”的無奈抗爭。

  在很多消費者看來,自己作為平臺的老客戶,理應比新客戶得到更多優待,至少也該一視同仁,這是基本的商業倫理。

  但部分商業平臺為了佔有更多資源,對“拉新”很上心,種種優惠和政策傾斜主要向新用戶展開:“大額優惠券”只發給新用戶;老會員預訂酒店價格反比新會員貴;用新手機號搜索同一航班同一艙位,票價往往會更實惠……消費者淪為算法“算計”的對象。

  區別對待客戶,違反市場公平原則。這正是“大數據殺熟”被詬病的重要原因。

  “賽博哭窮”的背後,是消費者對打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的樸素期待。

  商業平臺如果只盯著短期利益,把算法當做“黑箱”和“宰客利器”,只會蠶食消費者的信任。

  算法引發的亂象,已經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比如,不久前,中央網信辦等部門部署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提出要重點整治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務缺失侵害用戶合法權益等重點問題。

  遺憾的是,某些商業平臺以各種理由規避責任,逃避監管,或是以商品標注的“時間不同、地點差異導致價格浮動”等説辭,為“大數據殺熟”辯解開脫。

  大道至簡。海量的大數據,高科技的算法,都不能脫離商業最基本的規律。遵循基本的商業倫理和法治精神,平臺經濟才能健康發展。面對主管部門的三令五申和消費者的無奈反抗,某些商業平臺應該好好反思了。

  記者:尹思源

編輯:及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千筆樓丨面對“賽博哭窮”,“大數據殺熟”該反思什麼?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