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邊海防學院教員李銀輝(右二)在模擬哨所前進行現地教學。商志遠攝
■李銀輝
“回望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盞盞昏暗油燈下,他們探尋中國的復興之路……”
冬日古城,陸軍邊海防學院教授李銀輝和他的學員們,來到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開展現地教學。走出傳統課堂,從實地實景中感悟革命精神,讓學員們通過追尋先輩的足跡啟迪思考、投身實踐,是李教員一直堅持的教學方式。
從紅色場館到部隊一線,思政課堂無處不在。紮根講臺22年,李銀輝心繫邊防,帶著教研團隊走過了40多個邊海防旅(團),將調研成果融入政治理論課堂教學,在學員中叫響“我的專業是邊海防,我的戰位在邊海防,我的未來在邊海防”。
情係萬里邊關,淬煉忠誠信仰。多年來,李銀輝見證了一批又一批邊海防學子奔赴山海,以熱血青春護衛祖國疆土。
【主講人名片】
李銀輝,陸軍邊海防學院某教研室教授,從教22年,編寫全軍和陸軍政治理論統編教材13部,出版專著2部。參與新時代人民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教材體系編寫,獲全軍政治理論成果特別獎2項、三等獎2項。
榜樣的力量
又到歲末,回顧2024年,這是我從教生涯的第22年。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員,當初走上講臺之前,在連隊擔任指導員的經歷尤為寶貴。
軍校畢業後,經過幾年部隊歷練,我成為陸軍某團步兵營的一名指導員。剛開始對官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我只會照本宣科,收效不大。直到遇到一名戰士,我的教育方法開始發生轉變。
那名戰士的父母告訴我,他來部隊前一直不太聽話。他的父母還説,希望部隊能好好教育他。
新訓期間,他多次想打退堂鼓。很多人覺得應該退兵,我卻不想放棄。一次談心得知,他覺得當兵不如打工貼補家用來得實在,我講的道理他沒聽進去。
一次,團裏請“一級戰鬥英雄”牛先民為新兵作報告,我安排他坐在最前面。當聽到在戰鬥中身負17處重傷的牛先民,為了奪取勝利,將流出的腸子塞回去,勒緊腰帶繼續戰鬥時,我留意到他的眼眶濕潤了……
報告結束後,他雖然還是作風鬆散,但有了些許轉變:站隊願意站排頭了,休息日能夠主動拿起班裏的掃把。於是我趁熱打鐵,讓他承擔一些連隊的日常工作,讓他感覺到自己是被連隊需要的。
在英雄前輩鼓舞下,在身邊優秀戰友帶動下,他漸漸理解了軍人的使命,決心迎頭趕上。後來,這名戰士憑藉優秀的軍事訓練成績留隊,還當上了班長。
這件事,不僅改變了他的人生,也讓我更加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
從部隊的英雄前輩和優秀官兵身上,我深刻感悟到信仰的力量。2002年,我被遴選到軍校擔任政治理論教員。
“教員,我們怎麼才能像革命先輩一樣永葆自己的初心呢?”這個許多學員都曾提出過的問題,也是我從教以來一直在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今年春天,我和學員們赴延安進行現地教學。在那裏,大家又一次堅定了答案。
“王若飛、葉挺、鄧發……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構築革命勝利的基石。”站在延安“四八”烈士陵園的紀念碑前,我向學員們講述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
1944至1946年間,王若飛冒著隨時犧牲的危險,三次參加國共談判,用生命踐行了“一切要為人民打算”的諾言;葉挺被國民黨反動派非法監禁5年之久,面對敵人威逼利誘、寧死不屈,寫下《囚歌》以明志……
“榜樣就在面前,經常和英雄對話,能引導我們主動承擔使命,信仰也會慢慢紮根於心……”學員左鎮彰聽著記著,目光中多了一分篤定。
課後,我組織學員們討論交流。
“革命烈士那種‘為謀解放頭可斷,留得清白在人間’的不屈品質和遠大革命理想,會一直鼓舞、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青年前進。”
“我們也要做好自己的事,努力學習,畢業後把自己的青春奉獻在最美的邊疆!”
“對!我要到邊關海島去、到軍事鬥爭一線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
學員們群情激昂,紛紛寫下志願書,立志鉚在祖國的邊防線上,做一顆永不生銹的“鋼釘”。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沒有辜負“鑄魂育人”的神聖使命;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代代軍人淬火成鋼,為心中理想不懈奮鬥的身影。
邊關的溫度
還記得我們教研團隊第一次走邊防,去的是一個“四無”小島——無航班、無淡水、無島上原住民、無農耕地,只有一群守島官兵常年駐守。
島上的教導員告訴我們,他們有一個傳統,每名剛上島的新兵都要品一品海水的味道,為的是憶苦思甜。夜晚,我們在島上隨處走走,看到滿天繁星下站哨士兵凝望的前方,就是大陸上的萬家燈火。
“剛開始來的時候不適應,島上條件很艱苦,但想到我們守好這裡,就守好了祖國的萬千小家,心裏就有了一種很充實的感覺……”他滿臉笑意地説著,但教員們卻笑不出來。
走邊防的路上,這樣默默堅守的戰友們,我們遇到了許多。
在崗巴哨所,我們調研結束臨走時,一名戰士要加李麗教員微信。看到他的微信頭像時,李麗教員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那是這名戰士入伍前的照片,英俊帥氣的樣子和現在的他判若兩人。
在哨所當兵十幾年,高原淩厲的風霜在戰士的臉上刻下痕跡,但他的眼眸是那樣清亮堅毅。這名戰士告訴我們,除了運送物資的戰友,從外面來的人很少,所以他非常捨不得我們走。他不停地問可不可以晚些走,因為這裡的晚霞非常美……
回到學校,這些鮮活的、冒著“熱氣”的故事,都被我們寫進了教案,帶入了課堂。
“現在的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有感情、有溫度的。”學員王成洋説。當年暑期實習,他走過瀾滄江,來到邊境小鎮,看到家家戶戶飄揚的五星紅旗。老鄉們告訴王成洋,任何時候,看見解放軍他們就安心。
那一刻,王成洋真正理解了戍邊的意義。今年,他畢業時毅然選擇了雲南邊防,立志用青春護衛祖國安寧。
“第一次踏上邊防巡邏線的那一刻,我真正體會到課上講的‘榮譽與責任’是實實在在的。”站在界碑前,畢業學員李國瑞激動地説。
高原海島、戈壁深山,冷的邊關熱的血。正是滿腔熱血,讓一代代邊防軍人默默堅守,無怨無悔。
角色的對話
“每一個哨所就是一顆耀眼的星,每一座界碑就是一個堅固的堡壘。沿著哨所的小路,我們從這裡走向戰場。”舞臺上大“雪”紛飛,音樂聲低沉雄渾,主講學員王延森熱淚盈眶。
這是我們教研室教員帶領學員參加西安市大學生紅色經典誦讀比賽的場景。在邊海防學子的傾情演繹下,《哨所的小路》脫穎而出,獲得了第一名。
一場演出就是一堂震撼人心的思政課。我們從邊防挖掘感人故事,通過情景演繹、話劇編排將這些故事講給未來的“邊海衛士”聽。
“萬里邊海防,顆顆‘鋼釘’聽黨召喚”“守好邊海防,我們的戰位在腳下”……在學院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鋼釘》演出現場,劇中的臺詞激蕩著在場每一個人的心靈,豪邁的英雄氣概給大家帶來深深觸動。
舞臺昏暗的燈光下,一名軍人以身體堵住被“敵人”衝破的缺口,“轟”地一聲倒了下去……
此前,因外形與話劇主人公原型——“衛國戍邊英雄”陳紅軍相似,秦才華被選定出演主角。他一遍遍研讀陳紅軍的事跡,決心要演繹好這名英雄學長的故事。
排練中,他一次次摔倒又爬起,不下百次。身上磕出多處青紫,他只是笑著説“沒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秦才華曾在訓練400米障礙時摔下過高低板,身上的傷還未痊癒。
當話劇成功上演的那天,看到現場觀眾為英雄的故事流下熱淚,秦才華覺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話劇落幕,回到訓練場的他更加生龍活虎。經過努力練習,他的400米障礙成績達到優秀水平。
“不戀鬧市鑽山溝、守著清貧談富有、遠離團聚不言愁、豪飲孤獨當美酒,因為演出話劇一次次與英雄學長‘同甘共苦’,我也深刻感受著邊防軍人的精神世界和家國情懷。”秦才華説。
話劇《鋼釘》中,馬上就要退伍的老兵羅進,巡邏時為救戰友犧牲在雪崩中。
被問及如何看待羅進這個人物時,飾演者黃壯回答道:“抉擇面前,唯有擔當。穿上軍裝就得幹軍人該幹的事,咱邊防軍人的任務就是守好邊防。”一次次排練,讓黃壯與飾演的駐守高原多年的老兵産生了共情。走下舞臺,回到課堂,他以一名優秀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學習和訓練更加刻苦。
多年來,我們積極探索思政課程改革,對思政課程目標、內容和方式進行頂層設計,以情景再現、沉浸體驗、文藝演出等學員易於接受的形式展開,拉近思政課教學與學員的距離。
陸軍邊海防學院的校園裏有一條“邊防路”,道路兩旁模擬建造了許多哨所、界碑等邊防景觀。走在“邊防路”上,感受著邊防軍人的壯志豪情,學員們目光灼灼,向前邁進的步伐堅定而有力。
(王珮、張文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