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家重大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粵港澳大灣區跨江跨海交通網絡再添“關鍵一橫”。交通流量帶來發展增量,這將加速大灣區城市群的高效互聯互通,促進大灣區經濟一體化進程。越織越密的立體交通網,見證著一個世界級灣區的崛起。
這片區域囊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是我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舊金山灣、紐約灣、日本東京灣並稱為世界四大灣區。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灣區經濟。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
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實施以來,粵港澳三地同心勠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路相通、城相融、心相連。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從2018年的10.8萬億元,到2023年突破14萬億元。越來越多的企業紮根廣東,今年的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簽約項目1933個,資金總額達到2.26萬億元。
體量大、質量高並不是灣區經濟的全部。從“深港通”到債券“南向通”,再到“跨境理財通”,從港澳建築工程和專業人士跨境執業到商事登記跨境通辦,再到首批“灣區標準”清單涵蓋食品等23個領域70項標準……5年多來,粵港澳積極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規則機制“軟聯通”向縱深推進,“制度之異”變為“制度之利”。粵港澳三地對大灣區“一體化市場”的理解也逐步深化,錨定“市場共享”的發展思路更加清晰。
同時也要看到,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四大灣區中的後來者,與其他灣區相比,仍有一些差距。比如,國外的實踐證明,灣區發展要獲得成功,就要實現基礎設施一體化、要素流動自由化、産業分工協同化、營商環境包容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大力發展灣區經濟呢?
一方面要以重大合作平臺為載體,推動粵港澳合作向縱深發展。2023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河套成為繼橫琴、前海、南沙之後的第四個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臺。河套被賦予了“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增長極”“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等使命。一年多來,深港合作項目加速落地河套,香港科學園、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等相繼進駐河套深圳園區,深港協同創新加速連接。
另一方面要以加快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為引領,帶動科創和産業協同發展。如今,位於廣東的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和設施與港澳科研院所互促效益顯著:東莞散裂中子源支持港澳科研機構完成超100項實驗課題;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專線連接港澳提供算力服務;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深度參與鵬城實驗室“鵬城雲腦”建設。面向未來,粵港澳要持續攜手推進原始創新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和對外開放合作。
當然,大力發展灣區經濟,還要發揮灣區的牽引作用。也就是要不斷擴大灣區經濟的“含金量”,將其自身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為其他地方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乘勢而上,朝著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粵港澳大灣區篤定前行。(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