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學術“超女”于丹為何比易中天還火?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29日 13:53 來源:

    于丹現代感的行事風格內,是一顆熱愛古典文學的心。與她打過交道的人介紹,和她談話,能聽到經典詩詞歌賦娓娓道來,于丹能夠把這些久遠的文字與現代相通,而又沒有迂腐氣。于丹從小就愛讀古典文學作品,“我讀研究生的時候,還不到21歲,那個時候接觸的就是先秦諸子,他們對我來講,神遊物外,都是我的朋友。他們身上的瀟灑、人格、風格,潛移默化地滲透給我,他們不再是我講課的時候才能想起來的人,應該説他們無所不在,真的像你一個隨時相伴的朋友一樣,他們是我的人生坐標參照係。你不必去背他們的文章,這些文章已經在心裏銘心刻骨,所以只有當經典能夠這樣跟你高度融合的時候,它是一種流露,而不是表達。”

    另類解讀《論語》 融進個人情感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充滿強烈的個人情感,在電視上採用的是與大學裏截然不同的方式。她曾表示,自己的學養可能做不到去解讀《論語》內涵,只能去做它外延的延伸,也就是心得。歷來關於《論語》的研究太多了,各種集注、讀解、譯注、別裁等等。也曾有一些人,致力在現代生活中推廣應用中國古代經典哲學思想,比如台灣有一個被稱為“麻辣教授”的臺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他是用現代觀念把《論語》20章的每一句每一個字詳解,極受歡迎,還做成有聲讀物,暢銷不衰。但于丹講《論語》並沒有逐章解讀,總題目叫“心得”,分為《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講,除第一講是總括,其他六講其實跳脫了《論語》的篇章,而自成六個角度。于丹表示,“我把我的這種解讀,解釋為一種體驗式的、感悟式的闡發。什麼是體驗?我的大學老師曾經説過一句話,所謂體驗就是‘以身體之,以血驗之’,那是一種非常深刻的浸潤。我是以一種非常感性的方式進入《論語》,又以感性的方式,並且借助我熟悉的傳播學的東西,把它給轉變成了當今的故事。所以我能做的,也只有這個角度。”于丹舉例子説,“我那天講做人的分寸,講到孔子告訴弟子,以直報怨。之後給我打電話的都不是小年輕的,沒有一個低於五十歲的,而且全是些事業有成的人。這些人就大加感慨地跟我説,‘要是早知道這句話,人生會少走很多彎路。一直以為善良是最大的美德,人就要以德報怨,西方的經典説,人打你的左臉,你要把右臉送過去。哪兒知道孔夫子還有原則,説以直報怨就行了。’他們説這些話的時候,我忽然覺得,以我現在的年齡和閱歷來解讀《論語》,我也太年輕。我現在可以有中年的感受,但是什麼叫真正的知天命,什麼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就敢説我明白了嗎?”

    對孔子的態度 是敬而不畏

    有的觀點認為,易中天這些學者在《百家講壇》上對經典作品的解讀,意義在於學術大眾化,對此,于丹認為,有些學術可以大眾化,而有些學術是萬萬不能的。“我覺得學術有很多層面,有些層面是不可能也沒必要大眾化的,比如説高能物理、人文科學中的經典哲學。但也有一些學術,它有純學術的一面,也有大眾化的可能。比如《論語》,可以解讀為儒教的、儒術的、儒學的,也可以解讀為個人生命方式的。有解讀的可能,我們為什麼不讓大眾分享?”

    “其實中國在近三十年中,我們經歷了一個文化的遷徙,在上世紀80年代,是精英文化佔主導,就是我們剛剛從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的時候,精英文化包括詩歌中的朦朧詩都在興起;到了90年代,我們一下子走入了消費時代的俗文化,體現了大眾文化的氾濫。那個時候都不是繁榮而是氾濫。黑格爾説,凡事有正反合三個階段,就是大正大反之後必然是融合;而這個世紀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經過妥協之後共謀出路的時代,也就是説精英文化的某些有效價值,經過大眾文化的包裝之後,而使大眾有權共享,這是一種合力,就是這個世紀的文化格局,這是好事。”所以于丹認為《論語》有被當下大眾接受的可能,古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認為半部《論語》修自身就足夠了。讀《論語》可以有成千上萬的角度。于丹把《論語》當成體驗式和感悟式的解讀,將全身心浸潤其中,所感受到的美麗,這種東西是直指人心的,“這就是我説的‘道不遠人’,所以我對孔子的態度,是敬而不畏。” (來源:大連晚報,首席記者 穀子)

責編:李菁

2/2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