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拜燈山
蔚縣是“非遺”大縣,目前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5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82項。其中, 有獨步中國的蔚縣剪紙、蔚縣秧歌、拜燈山、打村花等。
(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拜燈山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地處蔚縣宋家莊鎮東南山腳下的上蘇莊村都要舉辦一項拜燈山的民俗社火活動。這一活動歷代相傳,延續至今大約已有400多年,是蔚縣正月期間古老而獨特的社火景觀。
一年一度的拜燈山活動從正月十二就開始著手籌備工作。藝人們召集得力村民,一方面清潔燈山樓和村裏大小廟宇,張燈結綵;另一方面則準備祭祀用的供品和點燈山用的燈捻兒、燈盞、麻油等。到正月十四上午,要在燈山樓和三義廟之間的十字街口豎起燈桿,並將火神的牌位供于燈桿上。從堡門外到堡內正街還要挂起用木框做架、紙糊的長方形排燈和五顏六色的過街紙帶,上面均寫有吉祥短語。排燈為十路,取十全十美之意;因過去沒有路燈,排燈的懸挂又為遊人起到了照明的作用。過街紙平常年挂十二路,閏月年挂十三路,寓意月月平安,風調雨順。下午,點燈山的藝人們進入最緊張的時刻。他們要將數百個燈盞在燈山樓內的層層木架上擺出花邊兒和吉祥字樣,再把泡浸麻油的燈捻兒逐一插入擺好的燈盞內,然後將麻油過火預熱除去雜質灌入壺中,拎壺為擺好的燈盞一一注油。忙碌之中,不知不覺已經晚霞散去,夜幕降臨。三義廟內以及村內大小廟宇開始掌燈、上供。接著燈山樓處的藝人們開始手持蠟燭將擺成圖案的燈盞一一點燃。只見燈光點點至上而下,瞬間,一幅神秘而喜慶的燈火字畫映入觀眾的眼簾:“五穀豐登”、“天下太平”……祝福的字語帶著暖暖春意深入人們的心田。燈山前遮有風簾(一種類似紗布的東西),一則擋風,二則呈現燈光的朦朧美,使簾後的燈光影影焯焯,神神幻幻,美不可言。這時,由點燈山的藝人們上供、燒香、禮拜後,接著鳴炮發令,拜燈山活動開始。
拜燈山是燈山活動中最為壯觀、熱鬧的場面。村民們事先要選出一名父母雙全的男童為“燈官”,粧扮成縣令模樣,坐在由四名衙役抬著的獨桿轎上,由村戲班子裏的演員粉墨濃粧伴隨其左右,兩名翻穿皮襖的丑角(即老王八和老媽子)前面領引,一班人從戲臺出發一路敲鑼打鼓向燈山樓行進。沿途,圍觀的人群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原本只有三、四百米的路程要足足走上半小時之多。當燈官一行來到燈山樓的供桌前,只聽吆喝一聲:“拜燈嘍——!”燈官領頭叩首拜祭,以最為虔誠的態度祈求新的一年裏豐衣足食,國泰民安。
以燈官為首的一行人等拜祭燈山後,要從原路返回。這時,村民們和觀光者都可以自由拜祭。除了拜祭燈山外,有小孩兒的父母還要將孩子高高舉起攀援燈桿,寓意長高、高升之意。更為有趣的是,一些已婚未孕的小媳婦們在燈山樓前上香燒紙、磕頭拜祭之後,還偷偷進入燈山樓內取六隻燈盞,請回家中,供于灶王爺神位前,求得添兒增女,繼承香火。正當有些人還在燈山樓前,燈桿之上祈禱許願的時候,燈官一行在圍觀人群的簇擁之下已經回到戲臺。這時,鞭炮鳴,鼓樂起,大戲開。至此,點燈山,拜燈山的活動才得以落下帷幕,人們又沉浸在那委婉動人的戲曲故事之中……
宋家莊鎮上蘇莊村的燈山民俗社火活動經過幾十代人的不斷充實、完善、創新和發展,使這一純樸的民俗民風已經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藝術品位。特別是它那獨到的、濃郁的民間藝術氛圍,更是吸引了村裏村外、十里八鄉成千上萬人每年前來觀看。人們拜燈山、祈富足,求平安;人們看大戲,悟人生,謀發展。在搖曳的燈光中,在優美的唱腔中,在虔誠的祈禱中,迎來新的、更美好的一年。
早年,蔚縣多村有拜燈山的社火活動,各村的活動內容不盡相同,有配合演戲的,有配合演奏樂曲的等等。由於年深日久,別村的多已失傳,只有上蘇莊村的拜燈山活動沿傳至今,所以對研究蔚縣的年俗文化彌足珍貴。
2008年蔚縣拜燈山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