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印象西藏攝影作品大賽 >

楊恩璞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30日 14:5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電影學院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楊恩璞先生

       楊恩璞,筆名阿璞。攝影評論家。上海市人。1961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後留校任教。1976年後,任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導演兼攝影、中國攝影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還是著名導演張藝謀、顧長衛的恩師。 退休後曾任泉州華光攝影藝術職業學院院長,現任該院名譽院長。
  
       代表作品有:《海上絲綢之路》、《攝影指南》、《蔣兆和的國畫藝術》和《斯裏蘭卡植物園》等(紀錄片)。

楊恩璞作品:《傣女》

       經歷是一種財富
  
       當年您怎麼會想到考電影學院攝影專業的?
  
       電影學院時我還不到十七歲生日。因為家裏的環境相當於現在的白領階層,條件比較好,所以我是比較早就接觸攝影。而且小時候學畫畫,有點美術功底,中學時代就在報刊發表作品,所以考電影學院也就有點基礎。我記得當時考官中有蘇聯專家,問些問題也是關於俄羅斯現實主義畫派什麼的,這個我自然是對答如流。後來別人告訴我,蘇聯專家對我的回答相當滿意,對我這個“小”考生也是印象深刻。
  
       後來畢業後您怎麼沒要求去電影廠拍電影?而是報了去電視臺的志願?
  
       我的選擇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攝影畢竟比較被動,導演要求怎麼拍,攝影就怎麼拍。我呢,挺願意掌握一個藝術創作的主動權,所以畢業時題的志願是“電視臺”,也不想回上海老家。當時我國電視剛開辦,設備很落後,大多都不願去,結果領導上也沒有讓我去,留校當了教員。電視臺沒有去成,但自編、自導、自攝影的念頭一直沒有放棄,後來去科教電影製片廠帶學員實習,我就編、導、攝全部自己來。很辛苦,但是創作很自由,能自己掌控。
  
       您在學院幾乎呆了50年,學院對你成長産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我很感激母校的教育,不僅讓我學會了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懂得了怎樣用電影為國家、為老百姓服務。我覺得在學院有兩類經歷對我後來的創作也好、生活也好影響挺大。一是注重教學實踐。記得三年級時我給畢業班老大哥做助手,在《穿山巨龍》攝製組擔任照明組長,實實在在地扛燈、架燈,各種內外景都遇到了,學到了實際本領。還有做助教時,就是62年到66年這幾年吧。以前當學生的時候,學的東西似乎都懂了,後來自己要輔導學生,才發現自己對攝影還是缺乏經驗,一知半解的,逼得自己再從頭拍攝一遍作業,把很多課程才弄明白。電影學院這種重視實習的傳統,讓我一生收益無窮。
  
       您上學的時候遇到的各種運動比較多
  
       當年學生經常下農村、工廠,有時是去業務實習,更多是下放鍛鍊,普及文化藝術和參加農村“四清”運動等。當時是“三同”嘛,同吃同住同勞動,天天跟農民、工人在一起,這讓我對農村和工廠産生很深了的感情。我當時年紀輕,個子小,大家也照顧我,重活累活不讓我幹,讓我很感動。多次下農村、工廠,雖然耽誤了一些專業,但我覺得值,因為使我這個從大城市長大的“小知”,比較了解了中國的基層國情、懂得了藝術和老百姓的關係。在“文革”中,學院全部停止了教學,整天搞運動,耽誤了我們的業務發展,但電影學院雖然廟小,卻和社會風雲息息相關,讓人從反面看清許多真相,使我真正懂了些什麼是政治鬥爭、人際關係和國運民心,等等,這些在課堂裏、書本上是沒有學過的,我覺得對搞電影藝術的人來説,未必不是一筆精神“財富”,它對我今天如何觀察時代?在創作中如何揭示社會、塑造人物等都還有用。當然,文革的破壞性太大,儘管我沒有遭罪,這樣的悲劇還是不要重演。

熱詞:

  • 楊恩璞
  • 攝影家協會
  • 印象西藏
  • 攝影作品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