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中國書畫類藝術家 >

沙孟海教授九十華誕座談會上的講話

發佈時間:2013年03月22日 12:1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天本院召開這個盛會,為我祝壽,同時授我“終身教授”的聘書,自愧淺陋,又不常到院,實在不敢當!

       回憶一九六三年開辦書法專業(全國第一個書法專業),潘、陸、吳、諸四位先生為主,我和朱家濟、方介堪都是配角。陸先生主要負責書法,諸先生主要負責篆刻,人才鼎盛。十年動亂,潘、陸相繼去世。一九七九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也是全國第一批書法研究生)。二十多年來,各位同學在社會上卓著聲譽,不愧為新時代書法界的一支生力軍。我熱望本專業今後辦得更好,多出人才,創造條件,爭取成立全國第一個書法係。

       劉江先生要我談談當前書法教學的意見,老來與社會少接觸,姑妄言之,請教于各位。

       畫家常説“我師造物”,書法就沒有自然界可以師法的東西。各項藝術都講究創新,書法怎樣創新?有不同的意見。專門學某一家,別人認為“奴書”。但如不學古人,自己想創造,恐怕也未必成功。

       書法這門學問,依賴於文字,沒有文字便沒有書法。好比文字依賴於語言,工藝美術依賴於工藝,建築美術依賴於建築工程一樣。學習書法,除了取法古人書跡之外,更無其他範本。主要在古人好作品的基礎上積累功夫,自然而然釀成自己的新風格。各人取徑不同,面貌也不同,形成百花齊放。

       同學們在學時,第一打好基礎,基礎越厚越好,一生受用不盡。如我年齡,還在打基礎,我不輕易談創新。

       去年我為《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第六冊寫過一篇《清代書法概説》,近日剛出版,各位還未看到。其中引用趙之謙筆記中一段話,今天念給大家聽聽:

       “趙之謙三十三歲時著《章安雜説》有一條説:‘書家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爾耳。三歲稚子,能見天質,積學大師必具神秀。故書以不學書不能書者為最工。’

       如此大唱高調,簡直是狂人狂語。估計是他正在專心致志攻習書法,急求上進,遭遇到困難、矛盾、苦悶、徬徨,不能解決,自怨自艾,寫入日記。

       紹興書法家多有好奇敏感之士,趙之謙、陶濬宜使用方筆寫北碑,各有特色。……再後,紹興還有一位李徐(後改姓名徐生翁),寫“孩兒體”很出名。趙之謙的《章安雜説》近年始發表,李徐未必見過,或者見過趙之謙稿本,受其啟發,也未可知。趙是理想,李是實踐……兩人的主張畢竟皆是孫過庭所説的“易雕宮于穴處,反玉輅于椎論”,我們不必討論它。大凡刻苦專研藝術的人,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不約而同地遭遇到這樣的苦悶、徬徨過程。”

       以上我的看法對不對?照趙之謙的説法,你們書法專業各位同學到這裡來幹什麼?我們尊敬古人,也不迷信古人。在漫長的書法史的長征路上,我們都是過路人,或者是築路工人。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祖宗遺留下來那批豐富遺産,分析精華與糟粕,批判地繼承下去?這個問題關係到國家民族文化的興復,不是小事。

       現在想起《詩經》裏一句話:“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這句話有深長意義。它指出松柏的茂盛(精華),應該代代繼承下去。我們大家是過路人,一代又一代,對祖國光輝燦爛的書法傳統,一定要擔負起繼承發揚的歷史使命,這便是在座同人包括老師同學共同的責任。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沙孟海

熱詞:

  • 沙孟海
  • 座談
  • 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