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學習書法無“捷徑”可走,非面壁十年,費紙三千不成器,這似乎已成約定俗成、無可爭辯並有廣泛認可度的習慣性共識。很多初學者從而心生畏懼,望洋興嘆。我對此視質疑態度,為什麼有些人只用了三五年或更短的時間就出類拔萃,技壓群雄。有些人用了幾十年甚至畢生的精力也沒搞明白什麼是書法,這也許就是“路徑”的問題。所以説書法無“捷徑”可走,但有“路徑”可尋。正確的學書“路徑”是——良師+益友+勤奮。一個人終其一生也不可能把真、草、篆、隸、行都研達通透,並均能以較高的藝術成就名世,因此,再有潛質的書法家,一生能在一、二種書體上立足於書壇,形成風貌並達到相當的高度,已功成名就。這也是一個人的性格、歷煉、稟賦、學養等綜合因素決定的。所以,學習書法尋訪一名有真知灼見,真才實學而又非常了解你的老師幫助指點、引領、設計學習之路是很有必要的;其次,還應有一幫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師友同好,交流切磋,互通有無,相互砥礪;再次,就是要有三更青燈五更雞,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殉道者式的學習態度,善於階段性的剖析總結,然後針對性地調整提高。深刻認識並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係,這就是學習書法的正確“路徑”。
古人把書法講得太玄,今人把書法説得太神。我簡單的認為書法就是把漢字以藝術的形式錶現出來,詩化她、美化她,也就是把她寫“好看”了。當然,這種“好看”是建立在你是否具有對歷史經典的解讀、領悟並成功運用到自己創作過程中的能力的基礎之上的,同時,經過長期的揣摩、調整、完善,創造性地形成自己獨特個性語言併為世人所認可和接受的“好看”,符合或基本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嚮往,使之大眾化、社會化、平民化,併為更多的人帶來美的享受。這是我所追求的並催生我努力把字寫“好看”的理由和動力。
成功=天賦+勤奮+正確的學習方法。天賦是與生俱來的生命潛質,是家屬史的基因傳承,看似先天賜予,上帝恩澤,但沒有後天的開發和激活,天賦等於零。勤奮是到達成功的最近通道,“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人生沒有隨隨便便成功”。“方法論”是決定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的根本要素,方向錯誤,只會離目標越走越遠,盲人摸象,無異於枉費時日,勤學尚須巧學。
廣泛吸收經典的東西來不斷完善和提升作品的品質,古代的、現代的、當代的、包括自己的。這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我經典元素的挖掘和固化,以便於日後個性風格的逐步形成。因為在平時的創作中,有時候常會有不經意的“神來之筆”,這也許就是“無意于佳乃佳”的偶爾一遇,是日常大量技法習練後的靈光一現。如何將這種“神來之筆”反復訓練、定向訓練,加深形象記憶和肌肉記憶,使之成竹在胸,揮運自如,並逐漸融化到自己平時的創作之中,將之常態化、習慣化是一條發現自身生命符號、挖掘開創藝術潛能、豐富彰顯個性語言的光明大道。
有人説書法是“養”出來的,我亦信然。但這個 “養”不是簡單意義上“等”,養花、養魚、養狗、養貓……,在給你帶來快樂和愉悅的同時,你也該有相應的付出和勞動,如果要將之作為事業來做,更應有技術含量上的更高的要求和精力上的更大的投入。我認為書法也是如此。整天把書法挂在嘴上,或者把寶貴的時間都浪費在與書法沒有直接關係或毫不相干的“字外功”上,偏面的認為藝術是相通的,錯解了“功夫在書外”實質和內涵,而且反復地強調書法就是這樣“養”出來,這類人非常可怕,也非常可笑。殊不知對古人經典的梳理揣摩和書寫技法的系統訓練以及學養修為的沉澱豐厚才是書法至臻高遠的必然通道,要想“養”出好書法並使之“成為真正有價值的事業,必需付出不可思議的艱苦的勞動”(邱振中語)。
書法要尊崇傳統,但更應彰顯個性。要有大膽的探索精神、涌動的生命情感和蒸騰的時代氣息,否則,墨守成規必然暮氣沉沉,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我信然。但這必須經過長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積累和儲蓄豐富的創作經驗,使自己思路清晰,目標明確、設計合理、規劃科學、訓練有數、下筆有由。在這其中思路尤為重要,正所謂:“一藝之學,必智行兩盡”。“思路決定出路,氣度決定高度”,所以我一直認為一個人想法很重要,用智慧的眼光去審視世界;用敏銳的思維去觀察萬象;用哲學的理念去思辨問題。想得多,就會得得多,想得到,就會得得到,怎麼想才會怎麼去做。最怕沒想法,漫無目的,心中無數,繼而盲目臨帖、盲目創作、甚至盲目跟風,到最後不知所云、不成體統。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失當,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