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中國書畫類藝術家 >

古調今彈 具足風雅

讀孫其老封面題簽有感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6日 14:5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接到王永軍先生送來的《煙臺書畫》,一下就被孫其老封面的題簽吸引了。在草草翻閱了一遍畫刊的作品之後,便又回到了封面上。欣賞了良久,激動了良久。得隴望蜀,於是電話裏問編輯,可否看一下孫其老題簽原件。蒙許可並親送我家。竟是兩件。都鄭重地落款用印。這使我立刻記起了書法界廣為流傳的一件逸事。一次,周恩來總理請沈尹默先生寫一首以毛主席詩詞為內容的書法作品,沈尹默先生認真地寫了兩幅作品請總理選擇。總理回復説,謝謝沈先生,兩件都好,我都收下了。謙恭尊重,文明禮貌——待人接物的傳統美德都在這裡了。我的記性不好,忘記了寫的是哪首詩或詞,但是,我記住了這件事。並經常對我的喜歡書法的、不喜歡書法的朋友講。孫其老是大家,當然不需要對後輩如此謙虛,但同時送來了兩幅作品,這畢竟是把選擇權交給了後輩。無獨有偶,這使我想起了另一件事。大約是去年,朱學君老師計劃出本書畫集,請孫其老題簽。朱老師是煙臺汽車工業學院的美術教師,書畫造詣具深,是孫其老的入室弟子。多年以前,就囑學君制“矚遠山樓門下”印章使用。先生為弟子題簽,結果寄來的也是兩件。一件隸書,一件行書。讓學君選用。這位集畫、書、印于一身的當代大家,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竟這樣嚴謹的對待一個題簽,這樣謙虛地對待他的弟子和後輩,並且一再這樣做。我覺得這已經不只是筆墨的事了,不僅是“遊于藝”,而是“志於道”了。我想,這件事我也會記住的,也會把它講給我喜歡或不喜歡書法的朋友聽。

       那麼,還有什麼讓我激動了良久,欣賞了良久的呢?

       一是線條的質感。用術語講叫鐵畫銀鉤。孫其老的線條給我的感覺是很“重”。但又不同於粗壯、硬拙。而是如黃賓虹所説的,“如金而柔,如鐵而秀”。我總結自己學字時有一句心得,是“運筆雙太極,收筆見指爪”。這後一句就是在觀摩孫其老書法時産生的靈光一現。“見指見爪”就是剛柔兼用。這實際上與“棉裏裹鐵”是同一機杼。但棉裏裹鐵似不好把捉,而“見指見爪”,近取諸身,則更具象一些。欣賞孫其老的題簽,你澄心靜觀,每一畫的收筆都會使你産生有指有爪,即有剛有柔,且剛從柔出的美感。甚至你再細心些,可以從每一個“點”中尋繹出這種剛柔相濟的感覺。再甚至,你還可以從孫其老草書落款體會到動靜結合、剛柔相生的意境。為這種收筆,我曾托學君老師請教一下孫其老是怎麼寫出來的。孫其老的回答是:自然而然産生的。這就是“不期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境界了。

       上面説到“甚至可以從每一點見剛柔”,不妨再申敘一下。我感到激動,開始是從一個“點”開始的。黃賓虹認為,一個小點,要“有鋒,有腰,有根”。要在寫一個小點的瞬間,能把筆打開,完成一波三折的動作,這的確是難能的。但在孫其老筆下卻能清晰自然地表現出來。請看“煙”字的第四筆“點”的寫法,起筆有鋒,收筆見蠶尾,中腰轉折圓滿,有波折,有彈性,下沉有躍起之勢。而這躍起之勢,恰好可以舉起右邊的“因”旁。這就使這個左右結構的字,除了表面的揖讓關係以外,還存在了內在的支撐之勢。這就是筆法影響結構的一個實例。“點”是寫字中用的最多的,在這件題簽裏,就有向左、向右、向下的各種點法。細心些,可以領略到“鋒有八面”的神采。

       在線條方面,想説第三點是,“筆筆送到”。這好像是老生常談,但做到並不容易,甚至連理解到位也不容易。先説理解到位的問題,最近見到一本來楚生臨的《乙瑛碑》,其前言中説:“臨本還具有來楚生自己的特色,即把漢簡的筆法融入到碑刻中去。碑上的字,由於經過石匠鐫刻,且多用雙刀,筆勢流動分辨不清,故在收筆時似乎是回鋒收鋒。臨本在收筆時都用出鋒,順勢而出。”

       這裡我覺得有兩個問題可以討論。一是漢簡是否“都是出鋒,順勢而出”?二是來先生的“臨本”是否“在收筆時都用出鋒”?不妨把漢簡與來先生的臨本比照觀察。我覺得這個分析並不盡當。因為漢簡與來先生的臨本都有“收鋒”,而不是“順勢而出,都用出鋒”。不過不都是“回鋒收鋒”而已。相反所謂的“出鋒”,並不多見。

       孫其老在其所著的《怎樣寫隸書》一書中則如是説:“要把筆力送到頭,就必須有回筆、收筆。只不過有的是紙上回,是實回,如顏柳楷書;有的則是在提筆的同時回,即筆鋒離開紙面時,似離似不離之際回筆,可叫“虛回”或“勢回”,例如楷書中的懸針之筆和隸書中橫畫、捺和波畫中的挑筆。”並且指出,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所謂縮與收,“就是把筆力送到筆畫末端,這在隸書的寫法中是特別強調的。”以此衡之漢隸、漢簡、來楚生先生臨本、孫其老題簽,則“回鋒”的真實內涵,就不是模棱兩可了。再回到題簽上來,因為沒有托背,我便有了從背面觀摩的可能。透過宣紙,可以清晰地看出,筆筆都把力送到了末端,進而是力透紙背了。

       以上三點是關於用筆,再講結體與章法。結體有多種,篆隸行草各有不同,但要達到的目的則是一致的,那就是求融洽、求和諧、求“結為一體”。所謂章法亦復如是。是求一幅作品結為一體,能夠融洽。要達到融洽的目的,先要把不融洽的問題找出來,然後解決掉,融洽才可能産生。就這四個字的題簽而言,至少有三個方面問題。一是,字的筆畫多少相差大。最少的5畫,最多的11畫,相差兩倍多。要解決好少不顯疏,多不顯密的問題。二是,題簽後兩個字結體完全相同,要寫出不同,避免雷同。三是,四個字都有一個帶“口”的構件,要寫出變化來。這三點又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就是:既要避免雷同,又要調諧差異。究竟應該如何解決?請看呈現在我面前的這件藝術品。筆畫多少的懸殊,成為構建疏密成趣的必須條件;雷同的結體,賦予了聯袂起舞的繽紛聯想;而四個“口”字框部件,或扁或長、或縮或放,成為連綴其間的挽結因素,而顯出雄渾厚重的萬千氣象。更難能的是,這一切都不見安排、拼湊的痕跡,是渾然天成的。正所謂“真力彌滿,萬象在旁”。

       在章法中,還要提及的是落款和用印。孫其老的落款與正文每每用兩種字體,相互輝映,成為有機組成部分。不可或缺,也不能變動。我們不妨參與互動一下。當遮住落款和印章時,你會覺得不完整,有孤零感。當或上或下試著移動一下時,你會覺得不合適,有彆扭感。這就是“恰好”。一個藝術追求的極高境界。孫其老説:“我在很早以前就曾得出,書法與繪畫,只要掌握在一個人手裏,它會自然而然的相互作用與會通的結論,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古人講“書畫同源”,孫其老實踐著“書畫會通”。而眼前這件題簽,便是孫其老書畫“相互作用”的明證了。孫其老又説:“我的書法沾了繪畫的光。同樣,我的國畫也受到了書法啟發與促進。”先生自我比較,講得坦誠而親切,如促膝談心,在波瀾不驚中彰現質樸的人格力量。其實,放眼當今的書畫界,在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的綜合成就方面,在篤厚平和的圓融境界高度,還有誰能與孫其老並列呢?

       還有一個問題也須回應,那就是孫其老兩件題簽的比照解讀。我想,至少有兩個方面可供尋譯。一是嚴謹。誠如前面所説,小小題簽,反復試寫。輕而易舉的事,全力以赴,殺雞用牛刀。二是啟迪。比照兩件題簽,各有特點。不自緘秘,示人金針,啟迪睿智。

       欣賞孫其老的題簽,有如在喧鬧的塵浮中,面對一片凈土,我心溶于其中。

       在春風裏讀到王永軍先生主編的《煙臺書畫》,期待這塊藝術的園地萬紫千紅,結出更豐碩的果實。而孫其老的封面題簽則是催生這收穫喜悅的溫暖金色。
 
                                                           胡元田  于古月軒中

責任編輯:張筱曼

熱詞:

  • 書法家
  • 胡元田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