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藝術臺 > 畫廊 >

追尋國畫藝術真諦的隱者

發佈時間:2014年06月09日 17:0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蟄居香港經年的鐘育淳先生,半個多世紀以來謹遵恩師潘天壽不為功利所累、“甘走寂寞之道”的教誨,在虔敬地以大自然為師擴展胸襟、觸發靈感的同時,凈心靜志地伏案求索中國畫民族性的真諦。畫界同行稱道他是“擇善固執的隱者”,而鄰里街坊則議論博學少語、筆耕不輟的他是“熱茶壺樣的肚大口小的畫癡”。對於來自各方的評説,敦厚和善的他總是淡定地報之一笑。

以學養畫

       細讀鐘育淳先生以花鳥題材為主打的積案盈箱的畫作,不單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縱情寄興、雄深雅健的書卷韻味,還能真切觸摸到國人濃烈的文化情懷與民族精神。

       學養是中國畫的根基,唯其博學多識、博觀約取,方能厚積薄發。學養更是中國畫的魂魄,唯其質堅氣浩、兼容並蓄,方能彰顯炎黃子孫的秉賦、風骨和追求。正因如此,“以學養畫”、“強其骨”,既是潘天壽等大師再三再四的殷殷叮嚀,也是鍾老矢志不渝踐行的準則。

       觀其畫作,無論是田園風光,還是飛禽花卉,之所以寓儒雅于渾厚,含神韻于清朗,皆學養深醇使然。直幅《無瑕》或許是先生的得意之作。畫面下方濃密綠葉叢中悠然伸展出幾株交錯相依的花葶之上,晶瑩潔白的馬蹄蓮含苞待放。清新大氣的構圖、濃淡相宜的色調、俏麗典雅的花姿,讓陶醉在真善美畫境中的觀賞者不能不去玩味、領悟其中的蘊藉和哲理。這便是國畫藝術的奧妙與魅力所在。鍾先生特地在畫的上方題跋中寫道:“學養愈富,畫之藝術語言愈深厚,其造詣方必更博大精深。”

       畫家的另一幅作品似更能直抒“以學養畫”、“強其骨”的心志。他匠心獨運地將熹微晨曦中的柔藤、碧葉、喇叭花巧妙地組合為一體,在滴露的葉片滋潤下,舒張開來的喇叭花猶如催早的晨號,而繞籬藤蔓則像婀娜少女翩翩起舞。題跋中“春花精神是吾師”七字一語破的地點明鮮活物象昭示的深邃意旨,呼喚著砥礪奮發的民族精神。

求變精神

       在堅守中國文化優秀傳統、追尋國畫藝術真諦的漫長苦旅中,鐘育淳先生“師古不泥古”的“求變精神”尤其令人感佩。他認為創造性和求變精神,是我國歷代有成就畫人畢生的探索和追求;透徹地悟出清代名家石濤所講“筆墨當隨時代”、“凡事有經必有權”,強調的就是變通精神。

       “求變”貫穿于先生從西子湖畔到香江之濱的整個創作生涯中。披覽他各個時期的作品,無一不是純純正正打上鮮明“中國印”的“心畫”。然而,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革以及畫家藝術功力的提升,鍾老的作品在立意、佈局、意境、格趣、用筆乃至色調運用諸方面都在嬗變。悲秋大抵是文人詩畫的古老題材,先生也曾畫過題為《秋瑟瑟》的頗具觀賞價值的作品,但總難跳出蕭瑟悲涼的窠臼。而後來推出的《秋風群鷺斜陽裏》新作,卻一反此前的格調和意趣,迎風勁挺的蘆葦蕩裏,羽毛斑斕的群鷺顧盼鳴叫著遊向蘆蕩深處,充溢著流走動感與盎然生氣,傳遞著昂揚進取的精神風貌。

       鍥而不捨“求變”的鍾老,還廣採博納工筆畫的優長並做出交融互補的寶貴嘗試。《共領人間第一香》即是例證,在潑墨揮灑的清泉與峭岩上,兩隻工筆描繪的玉鳥凝視著盛開的臘梅,畫面恢宏,灑脫俊逸,寫意中不失嚴謹,工筆中不失靈動,當屬他求變創新的佳作。

       畫人的擔當

       難能可貴的是,主張並躬行國畫藝術求變創新的鍾老雖隱于繁華時尚、各種文化碰撞的大都會,卻坦誠忠告:“藝術是精神産品,是人們精神食糧。在強調個性時,畫人當承擔社會責任。低俗作品之毒害性,絕不亞於三聚氰胺、塑化劑,毒害人之靈魂。”他還尖銳指出媚俗、雜亂、浮躁是當今藝術常見弊端,須力摒棄之。只有蕩滌塵俗之氣、消弭“浮煙漲墨”的喧囂,中國畫才能以獨特風采巍然兀立於世界畫林,才能更強有力地表達中國精神。善哉斯言,衷心祝願鐘育淳先生行健致遠。(作者:張虎生)

熱詞:

  • 追尋
  • 國畫
  • 藝術
  • 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