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忠先生是著名的田園山水畫家,近二十年來一直在創作田園山水畫,描繪美麗的田園風光,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寄託詩意棲居的情懷。他筆下的那些田園作品,意境清新,筆墨秀雅,幽靜宜人,詩意盎然。同時,他也研究田園山水畫法,提出了“田園山水畫”這個名稱和理論,出版了《張正忠詩書畫——田園山水百圖》,著有《田園山水畫法》。
他是江蘇海門人,幼承家學,酷愛書法繪畫。早年涉獵廣泛,遍及素描、油畫、版畫、雕塑和設計。後來專攻中國畫,師從潘天壽的高足高冠華,精研寫意花鳥;又拜陸儼少弟子陸一飛為師,深造傳統山水;更從學于邵洛羊,研究中國畫理論。在轉益多師的過程中,他確定了田園山水畫的方向,廣泛臨習宋元明清各家畫法,並以造化為師,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我在南北兩京的很多師友都與張正忠熟悉,但我和他相識,則在於高冠華夫人張旭女士的介紹,時間已是2010年。那時,他已經在撰寫《中國田園山水畫史》。我們在京見面之後,他不斷來信,寄贈畫冊與著作,並邀我來海門看看,和當地畫友做些交流,也聽聽我對他的田園山水畫和《中國田園山水畫史》寫作的意見。
去年我來到海門,在他擔任院長的海門畫院中,欣賞了很多作品,也聽他講述了田園山水畫的理論框架。張正忠認為,歷史悠久的中國山水畫,有四大分支:峰嶺山水、田園山水、海景山水與城市山水。而田園山水的産生,離不開對大自然的審美觀照,離不開農業文明的發達,它的發展又與文人隱逸情懷有關,寄託了國人對田園之美的理想。我們也一起討論了田園山水畫史中的若干問題。
張正忠指出,田園山水多表現村野之景和田園之樂,大約萌芽于隋唐,成熟于五代、宋,經過元明清和近現代的發展,當代更與時俱進,並且形成了一支力量。我們一致認為,古今的田園山水畫,都立足於謳歌理想的生存環境,體現改造自然與適應自然的統一,既遵從著“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又創造著“中和之美”的審美境界。論其內容實質,正是呼喚和平幸福的生態文明與愛國懷鄉的家園情結。
我很贊同下述看法:當代田園山水畫是古代田園山水畫的辯證發展,要推動當代田園山水畫的發展,除去在藝術實踐中不懈探索外,必須以新的視角認真研究中國田園山水畫的歷史,考察産生田園山水畫的哲學基礎與歷史文化根源,弄清其精神內涵與藝術形態特徵,淵源流變與線索脈絡,重要畫家與重要作品,進而了解其歷史經驗與新的生長點。
在其後的一年多時間裏,他根據我的建議,盡最大可能地收集存世的圖片資料,以圖像為據,認真梳理田園山水畫的發展脈絡,力求從翔實的材料中探討田園山水畫的發展規律,把建構和完善田園山水畫的基礎理論與總結歷來的創作實踐結合起來。我雖然尚未閱讀他的整個書稿,但已覺得這部書不僅填補了學術空白,而且很有現實意義。
二十年來,張正忠從事田園山水畫探索的過程,正是中華大地加速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化推動了現代化的步伐,縮小了城鄉的差距,加速了城鄉的融合,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但也不無負面作用。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破壞,“水泥森林”的高聳,“城市熱島”的形成,生活垃圾排放量的增大,噪聲與污染越來越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生存,都是如此。
對此,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上個世紀末就在給《美術》雜誌負責人的信中,富有遠見地提出了建造園林化的“山水城市”和描繪理想中園林化城市景觀 “城市山水”的歷史使命。
他還説,藝術家創作的“城市山水”也能促進現代化中國的“山水城市”建設。張正忠集中精力從事田園山水畫的藝術實踐和理論思索,恰恰也在這個時候。
畫城市山水與畫田園山水,都是在回答城市化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問題,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探索開拓中國傳統山水畫與時俱進的新途徑。錢學森就曾指出,他提倡的“城市山水”在從前的“金碧山水”中已見端倪,現在更應注入時代精神,開創一種新的風格。而張正忠研究中國的田園山水畫史,同樣有助於充分運用傳統資源,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發展新的田園山水畫。
欣聞《中國田園山水畫史》即將付印,特著短文以述緣起與意義,聊以為序,並祝田園山水畫繁榮興盛。
2012年7月10日于北京
本文載《中國田園山水畫史》第一卷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