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藝術臺 > 畫廊 >

談田園山水畫的特質

張正忠(海門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發佈時間:2014年04月17日 10:3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山水畫,源遠流長。在漢壁畫中即已出現雛形,受東晉陶淵明、南北朝謝靈運等人山水詩的影響,成為獨立畫科,隋唐時達到興盛。農業生産發展要比山水畫早幾千年,但到隋唐以後才有畫家關注村野之景,進入田園山水畫的萌芽期。五代出現典型的田園山水畫,現存最早作品的有五代南唐趙幹的《江行初雪圖》。宋代不斷生長並趨成熟,有惠崇《沙汀叢樹圖》,趙令穰《湖莊清夏圖》、《秋塘小景圖》,李迪《風雨歸牧圖》,馬麟《芳村雨霽圖》等作品。元、明代繼承宋代而又有發展,有趙孟頫《水村圖》、沈周《東莊圖冊》等作品。清代發展速度較快,隊伍、作品、取材都有很大的擴展。有王石谷《漁莊煙雨圖》、高層雲《江村草堂圖》、虛谷《小橋流水圖》等作品。總體來説,在崇山峻嶺為主的山水畫壇,表現村野之景的繪畫顯得力量薄弱,沒有專門從事這方面創作研究的畫家,但還是贏得觀眾的喜愛,得以逐漸衍生發展。

       整個二十世紀即近現代,前半期由於國事凋敝、戰亂頻仍、西學東漸,畫界也受到很大影響。田園山水畫創作處於低潮及徬徨之中,進入了一個轉型期。二十世紀下半葉由於對平民生活的關注,出現了大量農村題材的美術作品,新時代的田園山水畫還繼續在轉型,是當代田園山水畫的前導。到了二十世紀末,産生了“田園山水畫”這個名稱和概念,畫家的關注點有了很大的覺醒,創作主旨也有了發展,開始進入一個新的興盛期。當代的十幾年中,創作的數量突飛猛進,超過了歷代遺存作品的總量。縱觀千年,田園山水畫已然形成了它自己的範疇、內涵、外延、審美傾向。進入新世紀,山水畫四個分支已經形成,它與峰嶺山水、海景山水、城市山水並列,是中國山水畫以題材分類的一個分支,田園山水畫史學和理論被提出來了。

       在中國山水畫中,凡以村野之景為主要描繪對象的畫,稱之為田園山水畫。它是山水畫科之下的一個獨立畫目。田園山水畫中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有趨於工筆風、兼工帶寫風、大寫意風、裝飾風、寫生風、水彩風、版畫風、實驗水墨風等畫法。

       它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它所描繪的是被人類適度改造過的大自然,與人類最有親和力。其審美趣味迥異於傳統的大山大水,具有特定的審美內涵。早在《詩經》的民歌中,就有描繪鄉村情景的詩句。鄉村野景進入文人的審美視野,一般認為是從陶淵明開始的。南北朝謝靈運等人的山水詩中,有些十分接近於純正的田園之美。譬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水溢芙蓉沼,花飛桃李溪”等等。他們的審美視角,從陶淵明式的避世隱逸的快感,轉變為追求自然與人的和諧之美。

       田園山水雖受詩文的影響,但它畢竟是山水畫的一個分支,所以更多地受山水精神的支配。中國山水畫精神,表現為對人與自然的關係和狀態的思考,主要內容是天人合一、主客觀的融化、精氣神的表達、真善美的理想、生活情趣的抒寫、筆墨理法的運用等。中國山水精神的依託是儒、道哲學,以及由這些哲學衍生的美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人化”思想、西方“田園詩”的美學理想,也影響了當代田園山水的審美精神。

       在田園山水畫中,表現了“田園美”的韻味,使樹叢、蘆葦、河水、小路、田野、老宅、水橋,無不含情脈脈,充滿了鄉村生活情趣,呈現了自然、寧靜、和諧的環境之美。身處其中,會濃烈地感受到人與自然的相互依戀之情。它的美學特徵主要傾向於“優美”一類。它婉約、溫柔、典雅、含蓄、寧靜、和煦、微妙、鮮活、平和。畫家通過對田園景物的描繪,表達細膩的感情、詩化的意境,追求暢懷舒目、心曠神怡的愉悅感,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形式與內容的和諧。它對於自然界的表現,重在創造情境交融的境界;在內容上則注重善,即內在美。當然,在田園山水創作時也會把壯美結合進去,如雄渾、奔放、稚拙、老辣、厚重、強勁等,以達到剛柔相濟的藝術效果。

       我在拙文《我的田園山水觀》中,闡述了田園山水應在山水精神的基礎上加入“中和之美”的觀點。尚“中”的思想,早在商周時代即已流行,主張於心中正,不走極端。春秋時用於音樂評論:“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單穆公説:“若聽樂而震、觀美而眩,患莫甚焉。”“和”的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精華。老子十分強調“和”:“衝氣以為和”、“和其光,同其塵……故為天下貴”。《禮記》雲:“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也。”的確,人與人之間心平氣和、平等友愛、人民生活和平安全、幸福祥和;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渾成一體,這是多麼美好!無論古代、現代和將來,都將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古往今來,山水畫中已經包含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剛柔相濟”的中和審美精神。取材于平川景物、平凡生活的田園山水畫,比較容易傾向於大自然和諧優美的情調,具有濃厚的中和之美氣息。“中和之美”與田園山水畫美學內涵的聯接環節是“田園美”。

       田園山水畫在內容上有兩大主題,即生態文明與思鄉情結。在現代化建設中,生態之美越來與為人們所注重,保持一些田園美的因素對社會是有益的。人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渴望保持優美宜人的環境,田園山水畫正好反映了當代人的審美理想。

       所以,田園山水的審美特質,應以“中和之美”作為靈魂核心,並兼有下列特點:一是以村野之景為主要意象,著重表現天、地、水、樹等景物的多視角畫面,增加生活細節的動人情景;二是以親近大自然、張揚生態環境美的理想,繪寫人文關懷的自然美,即以出世的態度畫入世的畫,在出世與入世之間;三是以“物我為一”的觀念,以文人的精神視野表達對生命之美、生態之美的謳歌,營造情境交融、溫馨和諧的詩境;四是以傳統中國畫筆墨理法為基礎,適當吸收西洋風景畫之長,構建個性的藝術語言圖式。美術史論家馬鴻增先生在《田園山水:張正忠的新拓展》一文中把我的這些觀點概括為“一個核心、四個要素”。

       當代有了“田園山水畫”這一能為大家接受的名稱概念,人們喜歡田園題材的創作和欣賞。但是,總的來説尚處在起步階段。拙著《中國田園山水畫史》、《田園山水畫法》只不過是初步的探索。許多實踐問題、理論問題尚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如同其它題材一樣,田園山水畫也有它的局限性。然而我認為它在抒情達意上具有細膩性、意境表現上具有豐富性、語言上具有清新性、精神上具有深刻性、雅俗取捨上具有兼容性等特點,應該成為中國山水畫傳統理法與現代情懷相結合的切入點之一。創作、研究、傳播田園山水畫,對中國山水畫的拓展、創新,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
                                                        2013.10.22據2005年《田園山水畫法總論》增訂

熱詞:

  • 張正忠
  • 田園山水畫
  • 文化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