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心學畫已十餘年。從吳悅石先生服侍筆硯。開始我們從微信上看到的只是她在臨習小篆,是屬於極工穩的“鐵線篆”那種,寫得極嚴謹,用筆穩健又從容,偶爾師兄弟們讚嘆幾句,力心便也謙虛地回復:“寫得不好。”
去年的秋天,吳氏一門在山東日照“雅集”,在展廳中第一次見到了力心的作品,印象頗深的是她的一張山水畫。畫中“千峰並峙”,讓人想起柳河東“海畔尖山似劍鋩”的詩趣。雖為小品,但大膽落墨與悉心收拾的考究則令人肅然。這張小畫或許是力心第一次參加大型展覽的登臺亮相,但在行家裏手的眼中確也能看出她絕非偶一染指的清興一揮,準確地説,她是下過苦功夫的。
中國畫的傳承系統是順沿著中國文化的氣質與性格而慢慢地生發開來的。概言之它是“由技達乎道”的“水到渠成”,這與西畫的“造境”稍有不同,這有如中餐裏的“文火慢燉”,只有在這時光的熬煎中,這所謂的“味道”才漸至瀰漫開來。此外,還要依循正途。這所謂的“正途”恐怕就是“以書入畫”的傳統。在中國畫的視野中,那紛繁的萬象,皆概括為精煉的“點與畫”,而這“點與畫”在漫長的歷史時段中又被昇華為頗具形式意義的符號系統。因此這傳統中國畫的入門,就要沿著這樣的途徑而登堂入室。而力心的畫,正是沿著這樣偉大的傳統而展開的。
今年年初,在快意齋見到了力心這半年所畫的近百幅山水扇面。在這些不到盈尺的篇什裏,力心“素面朝天”,以水墨的渾厚與華滋,重溫了一遍從宋元至明清的山水畫歷程。雖大都為擬古之作,但在她有意無意的寫趣裏,也看到了屬於她自家的個性和風采。難能可貴的是,力心在小品中,極盡點畫之精妙,皴擦點染、輕重緩急,涉筆成趣,因此,畫面中所呈現的自然是活脫脫的一派生機。
大凡了解力心的人都知道,她天性高潔,不落俗套,為人誠厚真率,靜穆裏的秀外慧中、羞澀中的天真童趣,這都是她性格氣質中的重要因素。這些心性裏的東西恰恰是力心“與道契合”的緣由所在。因此,在她筆下所呈現的與其説是自然中的“萬象丘壑”,倒不如説是她“中得心源”的“竊竊私語”。
古人説:汲古得修綆。多年以來,力心一直在照料吳悅石先生與師母的生活,尤其是在為先生研磨捧硯的日常裏,先生經意與不經意的念叨或是身先示範的寫畫,都是力心向傳統借鑒的“修綆”,因此,我們説力心是幸運的。
近日,中良兄打電話告知,力心的百幅扇面即將付梓,並囑咐我寫點兒什麼!其實,畫是不能説的,説出來的東西離畫就隔了一層什麼,但在此還是要啰嗦了一番。
於此,謹祝力心:福慧雙修,德藝俱進!(王登科/文)
2014年元月15日于裏仁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