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摘要]王超,我國著名書畫家、詩人。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山水、花鳥、人物畫名世,80年代初牡丹和大象,自成一格,其牡丹多有寓意,貴在平正中出新奇,追求漢魏風骨,晉唐韻味,氣宇不凡。他的大像是“寫”出來的,是把書法的遒勁寫入畫中。“畫至寫為上乘”,沒有上乘的書法功力難以畫出王超的大象。王超的山水畫,如刀劈斧砍般的雋永,他的詩作雄渾、清新剛正,既有李白的豪放,又有杜甫的沉鬱,洋溢著天地的浩然正氣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充滿著對人生的感悟和深邃的哲理。王超的藝術世界真誠,厚積薄發,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強烈個性,催人奮進。他是熔詩、書、畫為一爐的詩人和書畫家,必將在歷史上産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字]牡丹;雅;俗;大象;詩作;山水畫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畫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各類美協、畫院,以及各種藝術學校培養出了數量驚人的專業藝術創作人才。在藝術市場繁榮的今天藝術家將自己的藝術創作與個人經濟利益相結合,是藝術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對藝術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少部分藝術家一味的追求個人利益,甚至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不惜將自己的藝術靈魂依附於低品位的欣賞水平上。
然而,大多數的藝術家仍然堅持著為人生而藝術的優秀傳統,將藝術作為人生道路上的基石,將創作出純粹的、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我國最著名的書畫家李可染老先生把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作為人生的首要任務。他致力於中國畫藝術革新的同時,教導出了許多繪畫大家。在眾多學生當中王超在繪畫的道路上取得的成就更加輝煌。
王超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係,受業于李可染、李苦禪、蔣兆和、葉淺予、劉淩滄、吳作人、田世光、俞致貞等師長,充分的繼承了老師們對藝術不懈追求的優良品質。王超先生幾十年來的不倦求索,令他的作品具有堅實的傳統繪畫藝術根基,形成了渾雅、博大、剛正而寓意深邃的大美、內美的獨特風格。他的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及國內外著名收藏家收藏;他的國畫《雄風圖》曾懸挂在天安門城樓大廳中央;中年代表作大象組畫之一《恬》載入《中國美術全集》。王超的作品還在前蘇聯、加拿大、丹麥、韓國、日本等國家及港臺地區展出,在日本還曾獲得“中國美術展”榮譽獎。
對於人生和藝術的關係問題,王超先生曾經説過:“藝術是心靈的體操,是生命的呼喚,是襟懷的展現,是人生的投入。藝術作品是藝術創作者情感和精神的寄託,承載著我們的民族之魂。”因此,我們不能片面的將自己的藝術創作與市場利益相結合,我們要時刻認認真真體味人生,扎紮實實的治藝,在艱苦的藝術創作中,不媚世俗、不被世間利益所誘惑,全心致力於追求藝術大境界,來獲得情感上的昇華,收穫人生道路上的碩果。
一、雅化牡丹
在中國繪畫的長河中,牡丹花已成為花鳥畫中一個重要的題材之一。牡丹花開之時的繁花似錦、絢麗燦爛,寓意著繁榮昌盛、興旺發達。許多人把帶有一種喜慶和富貴的象徵的牡丹裝飾在許多飯店、賓館、酒店等公共場所,導致牡丹的普遍性。從古至今國畫牡丹在一定程度上不免過於依賴傳統,不加以創新以及帶有一定藝術探求上的懶惰態度,缺少了一種人文精神。
甚至在當今繁榮的市場經濟發展中,一些書畫市場及展覽會上明顯感到一種大紅大綠、俗稱“大被面”的庸俗低調,沒有文化品味,毫無生氣,缺少文化內涵的一幅幅所謂“牡丹王”作品。
我國著名國畫大師杜月濤先生説過:牡丹本不俗,俗就俗在那些看花者、畫花者的思想與對筆墨的認識裏。王超考慮到畫牡丹花易俗氣,是因為人們太注意牡丹花型花色之真實的外在形象,而缺少牡丹精神氣質方面的內涵。因此,他開始了“雅化牡丹”的歷程。
(一)王超先生畫牡丹是以思想上的突破為先,在所畫牡丹中灌注一種融于天地、鑄於人心而亙古長存的的浩然正氣。就如他所説的:“多年來生命與生活撞擊蓄于胸中的塊壘,耿耿於懷,長久以來我心中有這樣的一株牡丹,雍容華貴、富麗堂皇、陽光燦爛、金碧輝煌,如高亢嗩吶之嘹亮,如盛會嘉賓之喜慶,如醉如舞,如癡如狂……是豐厚的熱情奔放,是思想富有精神充實的流溢。”他憑藉著這種新的感受與認識,在每次動筆時賦予牡丹勃勃生機的性靈,使牡丹具有高雅、簡樸的品格。是如六祖惠能所説:一念迷即為眾生,一念悟即為佛。
(二)王超先生的牡丹畫既注重創新,又不失傳統。①筆下功夫方面,有數十年的書法功力隸、楷基礎紮實,運筆強勁有力,可謂入木三分。他將書法入畫,創作出了獨特的牡丹形象和意境;②色彩運用方面,王超先生吸取民間藝術的色彩,再加上“文革”期間十年的油畫色調基礎,將鮮明的洛黃和純紅融入中國畫當中,色彩表現強烈,具有濃厚的裝飾性,可謂與眾不同,自立一家;③構圖組成方面,多取折枝,但又不同於傳統折枝的空疏,他取多枝和痛快淋漓的境界,遠看其勢整體色彩效果鮮明,給人以漫山遍野、五彩繽紛的感受,近看其花瓣、花枝、花蕊、葉片搭配巧妙,獨具匠心,畫面結構簡單明確,再加以高度的概括,突出了牡丹的真性靈。
王超先生深得李可染真傳,李可染老先生在題跋中從不提“清高”兩字,他效倣李老先生不以清高自恃,在寫意花鳥中突出“雅”的同時,不避諱雍容華貴,達到古人所推崇的“富貴兼野逸”的意境。
(三)王超先生的牡丹不僅僅是畫形似,還是畫花魂,更是畫人。他在談到牡丹創作體會時説道:“我認為世上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神態,心靈産生什麼樣的氛圍和律動,就有和它相應的牡丹花。他筆下的牡丹花或藍、或紫、或黃、或紅,舞動著生命的韻律。在《墨牡丹》中,怒放的牡丹端正的畫在畫面中央,用金色的花蕊加以點綴,既表現出凜凜正氣,又顯得富麗堂皇。而“鑄就正氣入畫屏”的題跋不僅嚴整,而且借助中國畫題跋的優勢,把牡丹的花魂表現的淋漓盡致。而《藍牡丹》則代表著孜孜不倦地追求學術上更高境界的知識分子。《錦繡前程》、《祖國頌》等寓意著祖國繁榮昌盛,是對祖國發展的美好祝願。《獻給女兒的畫》、《王平造像畫》則表現的是父親對女兒的一片愛心。
總得來説,要想有所創新,就要像活水源頭一般,不僅從廣闊無邊的地下水源源不斷地冒出清泉,還要沿途不斷吸收雨水,並且匯聚其他河流,這樣才會形成一股奔騰壯闊、資源豐富的大江洪流。王超先生化客觀物為主觀情思,化工整為瀟灑,將中國繪畫的美學觀點,繪畫的審美旨意引入牡丹繪畫之中,從而能啟迪人們的文化品味及審美愉悅的審美取向,逐漸遠離缺少文化內涵,格調低俗的一些文化污染的牡丹繪畫,使我們筆下盛開的牡丹更充滿活力,使牡丹繪畫在人們審美的心靈裏“韆鞦萬代悄然過,牡丹依舊笑春風”。
真正好的牡丹繪畫,不依賴於對自然形狀的準確描寫,也不依賴於耐心的把細節組合在一起,而取決於藝術家的濃厚的感情和對所描繪物象的精神領悟,應以心寫型,以意造型。王超先生的牡丹是對世象的寫照,人生的投入,運用形、色去抒情言志,展示心靈,是他暢敘懷抱、奮力求索落在畫幅上的人生樂章。龔産興老先生對他的牡丹做出了高度的評價:色彩之熱烈、意向之豐富和情係中華的博大內涵是過去畫牡丹者不可比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