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雅俗共賞並非衡量藝術的標準。曲高和寡才是真理。藝術性高的作品是需要具備一定藝術修養才能欣賞的,這自然是少數。然而,這正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高標準。
兒童做畫,畫心中所想,而非眼中所觀。孩子不可能熱衷於解剖,透視,素描關係這些技巧的搬弄,而是情感馳騁,隨心所欲,“萬物皆備于我”。這正是藝術家們夢寐以求的境界。
曾經為之傾倒的形式,拿來卻成了桎梏,因為那不是自己心靈的頓悟,而是別人的靈光。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想這是説我們與傳統的關係。“真面目”是需要從“此山中”跳出來才能識得。
今人所説的傳統,是前人的創造,而今人的創造也必然是後人的傳統。傳統從來是發展的。只有踏出前所未有的足跡,道路才能繼續向前延伸。
我愛水墨畫,變幻無窮的黑白常令我沈醉。
《礦工圖》要給人一種窒息的感覺,所以原來的手法不足以表達,就想其他的手法,表達一種情緒,不從這裡著眼,就往往會走到純形式的死衚同裏去。一定要有感受,沒有感受,形式也難出來。
皴擦也是為了形式美感,如果線的形體搞好了,線本身也很好看,就要保留下來。
要有這個概念,我畫的是畫,而不是對象,才不至於自己被牽著,跟對象跑。
對人的觀察要注意大的感覺、整體的印象,如第一個老頭,給人的印象臉部橫線多,肌肉鬆弛,筆法上就要符合這種感覺。如山水畫的皴法,折帶皴就是根據石紋的橫向歸納出來的。
臉部的皴,有結構的意思,但也不全是,是為畫面形式的需要。如這邊皴了,那邊就不皴,如皴了,就太對稱(指老人臉部)。有時皴擦就像花鳥中的點子,是畫面的需要,而不是具體説明這是什麼東西。
講究線本身的味道很重要,否則就不必用毛筆了,我現在不喜歡“率”的線,喜歡兢兢業業,喜歡毛、澀的線。用筆慢一些易控制,可考慮到形的誇張,如過快很難出味道。態度要很嚴肅,千萬不能玩“率”,一筆下去,要負責任。
創作關鍵在於捕捉生活的深度,“意境”生活中美好的、很高情趣的東西。要極力地表現這種感受,排除其他人的影響,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最可珍貴的是自己的感受。
畫讓人看後應能使人神遊,這是成功的。但是不能為了情趣而人為地去編造,只能是自己感受中的生活情趣。
搞裝飾、變形,不要太外露,要樸實自然。
生活的感受要通過自己的語言講出來,不要通過看別人的作品來啟發自己的感受,不然往往是不痛不癢。要有真實地感受。
我主張到處有生活,要十分留心才行,不能一晃而過。我下去時,儘量要保持住當時最強的印象,當時實在畫不出來,用文字記下當時的印象,幫助自己回憶,保持這種很有詩意和趣味的印象。
視覺的感受不強烈,回來憑主觀想象來編,那效果就差得多。如曾善慶的《大海》中大公的背是強烈的視覺感受。自己編就假。
在創作中連自己也不感興趣的東西,就不要畫,最好是另起爐灶。兒童畫純真,就是視覺感受強烈。
如特定環境中的人物的特定動態、面貌,一定要想辦法記牢、記住,不能只有一個模糊印象,模糊的東西是不會表達出強烈感受的。
藝術語言要自然、隨意,一過分,就不舒服。
細節的真實很重要,如失去這個,就概念,就假。真實性就是藝術的生動性。
直接的視覺感受,印象,記憶,儲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種訓練,才能創作。
記憶能力很重要,它能保持最初、最強烈的感受。
農民畫、兒童畫,感情強烈,有天趣,有雅拙感,而不是像專業畫家那樣是技術的表演。
形式美感最重要的是對比手法和節奏的安排。互相襯托,對於表現人物有幫助。
對比強烈才能出味道,如兒童畫中畫兩個碗,一個畫成方的,一個畫成圓的,對比強烈有趣。這要加入自己主觀的處理,不至於受對象束縛過大。
要樸素,自然,不要人為地編造。(摘自:《周思聰文集》,作者:周思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