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黃賓虹《秋山晴暉》賞析 |
黃賓虹是中國美術史上一座巍巍豐碑。從彈琴擊劍、走馬騎射、維新救國的革命志士,到古文、經史、詩、書、畫、印滿腹經綸的國學大師,其民族責任的擔當,泓博深邃的美學思想和高標獨具的繪畫藝術,可謂前無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師古人、師造化、創新求變貫穿其80多年藝術求索歷程。
如將黃賓虹繪畫做一簡概分期,70歲前的厚積和70歲後的薄發成為重要分水嶺。1932年,年近古稀的黃賓虹應邀入蜀。天地造化、鐘靈毓秀的巴山蜀水給予了黃賓虹豐厚的藝術滋養。“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極大地觸發了其再創作昇華的藝術靈感,深深領悟到“變法之理”,受“雨山”、“夜山”啟發,開始講求層層積染,進入黑、密、厚、重的繪畫探索,自此步入衰年變法、攀登藝術巔峰之途。
《秋山晴暉》即是黃賓虹入蜀後70多歲所作。是圖縱53厘米、橫33厘米,紙本設色。描繪秋山蒼翠、秋水澄澈、山環水繞迷人之景。大開大闔、左疏右密的構圖,形成了鮮明的視覺對比。坡崗溝壑或以焦墨或以淡墨散鋒渴筆勾勒出不同形態。以類似披麻皴、短線皴、點子皴交錯皴擦點染,以赭石、石青、石綠、藤黃等多遍複合渲染。屋宇、林木、小橋的線條如行雲流水,虛實相生、一波三折。縹緲的遠山以飽含水分的色彩沒骨縱橫寫出,似蛟龍騰舞。近山雄渾蒼秀,林木葳蕤;遠山綿延逶迤,雲蒸霞蔚。構成一幅幽清、靜謐、瑰麗的金秋畫卷。一高士依崖傍翠,陶醉於山光水色之中,雖夕陽晚霞黃昏,卻詩意興發流連忘返。
和入蜀前畫風相比:線條運用注重起承轉合,愈加率意奔放、勁健虛靈;皴法亦變得豐富,較之貫用的長披麻皴化為長短不一,方向不同,線性不同,順鋒逆鋒交錯互用;濃、淡、尖、圓、豎、臥多種形狀的點子皴濃密厚重、聚散有致;同時注重了水、墨、色的渾化融合,丹青隱墨,墨隱丹青。(2012年0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