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為了配合畢加索的畫展在北京,文化部將出版《東方視野中的畢加索》這部書,並於2012年2月10日下午2時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東方視野中的畢加索》組委會採訪楊力舟
“畢加索畫展組委會”記者“肖霞”
楊力舟,1942年3月生,山西臨猗人。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津貼。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館員。
1957年入西安美術學院附屬中學,兩年後選修油畫、雕塑專業。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係人物畫研究班,同時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為會員。 1980年,參與籌建中國畫研究院。 1984年調任文化部藝術局美術處處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審委員。1989年任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1998年任中國美術館館長,2004年5月離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2003年連任,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全國第七、八、九、十、十一屆美術展覽組委會委員,總評獎委員會委員。
擅長中國畫、書法、文藝評論。與其夫人王迎春 1969年始進行合作一系列在當代美術史上有影響的油畫和國畫作品。其中中國畫《黃河在咆哮》、《農樂圖》獲葉淺予獎學金;中國畫《太行鐵壁》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解放軍全國文藝評獎大獎;連環畫《小二黑結婚》獲全國第三屆連環畫二等獎等。作品在10多個國家展出並被收藏。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處收藏。曾出版《楊力舟畫選》、《楊力舟速寫集》、《王迎春楊力舟畫傳》等畫集、出版文集《藝苑摭言》。
我眼中的畢加索
肖 霞
採訪楊力舟
對畢加索了解是改革開放時後我才了解,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我是學油畫的,對歐洲油畫,主要是蘇聯油畫,法國油畫、文藝復興比較了解,印象派我們是批判的,我們跟蘇聯批判。給我的印象很深,是畢加索畫的和平鴿,和平鴿翅膀非常美,為世界和平大會畫的。獲得過世界和平獎金。曾獲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讚譽。
我們對羅丹也是批判的,説他的藝術是沒落的腐朽的藝術 。在我的印象中,對畢加索既沒有批判的,也沒有肯定。我想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因為畢加索是法國共産黨,第二、“藍色時期”早期作品是表現人民疾苦,生活中的下層人的生活。第三、他是反對戰爭反對的。畢加索有明確的政治傾向,1945年63歲時加入法國共産黨,在冷戰時期經常為共産黨辯護。在二戰時反對法西斯,他的家鄉被轟炸之後,他創作了巨幅作品《格爾尼卡》,畫裏沒有城市、沒有飛機、沒有轟炸,沒有描繪的人,也沒有英雄主義,作品是一種抗議,利用手、腳掌、馬的舌頭、母親的乳房、頭上的眼睛,痛苦、恐懼和抗議融為一體。
因為,畢加索搞現代藝術受到德國納粹的反對,因此,二戰之後得到美英法西方社會的支持和讚賞,這當然不是惟一的原因。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在中國沒有他的作品,畢加索想到中國來,但是.我們沒有同意,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國家展出了許多法國的現實主義的油畫作品,反映了法國勞動人民的疾苦、法國田園風情的油畫,當時在國內非常轟動。例如:米勒等。在上世紀80年代,國外畫冊的畫冊大量進入中國,特別是日本出的世界美術全集,畫冊介紹的比較全面,我們接觸比較多,這時我的頭腦靈活,感覺自己過去學習太狹小了,在中央美術學院如饑似渴的學習,對蘇聯和現代學習也沒有放棄,但是比較深入的學習研究西方現代藝術,於是開始研究對印象派、點彩派、野獸派、立體派、表現派、未來派、達達派、比較深入的了解。我們看畫冊,我們不斷的看展覽,我們走中西結合的道路。王迎春在國畫臨摹古畫多些,我畫油畫,我臨摹油畫多些,我們臨摹永樂宮壁畫《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等等。許多人認為畢加索是西方的,是不值得看的。我和王迎春不是這樣認為,於是我們開始研究西方現代派。研究畢加索。
我對現代派藝術概括有以下幾個特點:
1、我自己認為19世紀末——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派是歐美資本主義的文藝現象,受到資産階級意識形體的制約,也受到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學思想、社會浪潮的影響。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大多數藝術家確實不是資産階級,相反很多人為藝術而窮困潦倒。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不願意受官方支配也不願意學院派約束,而潛心於純藝術形式的探索。因此,多數藝術家不去考慮自己的作品應該有積極的內容,而是把藝術的追求投向色彩、線條、立體感、運動感、速度美、抽象美和高科技結合,探索實驗新潮藝術等等方面的實踐。於是西方架上藝術繪畫和雕塑等藝術形式、表現技巧、視覺觀念、審美領域和情趣,起到了劃時代的開闊和轉變作用。對我們來説:要全面一些,許多中國國情,現在也是可以的,到我們國家大聲疾呼要創新,我們退後了一百年。
2、對於各個流派的社會背景與學術觀念要具體分析。用我們的眼光來衡量,現代派藝術中有不少反映時代、表現人性、反對戰爭、熱愛和平,表現勞動人民的疾苦和真實生活寫照的好作品。如《格爾尼卡》更是控訴法西斯戰爭暴行的傑作。
3、畢加索突破了幾百年以來西方的傳統再現客觀的束縛,打破了以往藝術的一些固有的觀念,進而也有吸收東方藝術原理而拓展了藝術的視野。揭示了現代人的意識,突出藝術創造的精神,強調原創意和能力。到了二十一世紀才大聲疾呼創新,我們落後100年。
4、藝術形式的美感作用提到空前的高度,為藝術更新,風格樣式的多變,揭示了一系列純藝術的自身規律和基本法則,為藝術家的個性發展自由發揮,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多種藝術手段,這些只是選擇得當,都可以為我所用。
畢加索被譽為現代藝術魔術師,成為20世紀在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畫家,他的創作範圍、藝術風格異乎尋常的廣泛、多變。他的驚人才智,永不衰竭的藝術生命力和探索精神,是近百年來西方藝術的重要藝術流派無一不是從他的藝術創作開始或是被他所吸收利用,他為人類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繪畫遺産,在油畫、素描、速寫、雕塑、水墨、版畫、陶藝、器皿等等門類都有傑出創作。他在世時就成為全世界知名的、富有的藝術家。
他有極大想象力、非洲的雕刻、日本的繪畫都給他影響,有風格多變,但是保持了粗獷剛勁的個性,在任何形式的創作中,都達到了內部的統一和諧。
他早期的畫多為寫實風格,描寫賽馬場和妓女生活。1901年-1903年稱為藍色時期,用藍色調表現憂傷的、饑餓的男人、女人,疲勞的演員、流浪賣藝的小丑的等,《省儉的飯食》(1904年)、《流浪藝人之家》(1905年),後來又轉用玫瑰色,畫面開始明朗,大都是表現演員和小丑。經過原始時期,1907年他完成了大幅油畫《亞維農的少女》,把黑人雕刻藝術吸收進油畫,人物平面化。從此由畢加索為代表的若干畫家開創了立體主義時期。把客觀事物打散,再按方、圓、三角等幾何圖形重新組合成立體構成的畫面,色彩弱化,只限于灰色、褐色和棕色。當然也有比較複雜色彩構成的油畫作品。
在畢加索漫長的藝術生涯中,還有“藍色時期”、“粉紅時期”、“立體主義”、“新古典主義”、“變型時期”、“表現主義”時期等等創作階段的分割,但是他的形式、風格手法、材質,無論怎樣變化,都保持著三大要素:立體主義形式分解法、形象藝術和兒童畫的象徵體系。概括一句話:萬變不離其宗仍然屬於俱象藝術。後期的繪畫抽象的成分又多一些。
畢加索説:“我並非看著物體在繪畫,而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在繪畫。”和中國傳統繪畫裏文人畫“寫心中之逸氣”有共同之點,二者的要害都在於不作客觀對象的奴隸。這大概是他藝術思維的要核之所在。
畢加索的繪畫在世界上佔據首位,他是高品質、藝術多元化的代名詞。28歲時畫價就很高,56歲後成為很富有的畫家,70歲以後畫價昂貴,價值連城。畢加索的藝術除油畫、雕塑、版畫外為民間藝術(包括黑人藝術)、工業設計、時尚業、服裝、領帶等等圖案設計開發了思路,帶來了奇幻色彩、豪放的造型,換來大量的財富。他的一生創作了近2萬件作品,因此畢加索是活著的被公認最具魅力、光環雲集、最知名、最富有的藝術家。是對20世紀西方世界藝術發展影響最大的一位傳奇人物。我們中國有深厚的,這這麼多年我們中國越走越窄,就是我們思想,是文人畫,美術歷史是文人畫,我們沒有吸收中國的文化,畢加索是反戰的,畢加索為人類文化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是無法比擬的。我認為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它永不枯竭的創造精神和永無止境的變革出新的治藝態度。畢加索不為名利所滿足和困擾,不懈為藝術創作而頑強求索,這和我們許多畫家“一招鮮吃遍天”相比,他就更顯得偉大了。他為20世紀西方藝術開闢許多新的視覺審美領域,在開啟人們智力與藝術思維諸方面是位先行者,畢加索藝術的學術價值很值得人們深究。他的學術成果還需要後人繼續探索發展。他拓展表現手段,和藝術道理。
畢加索作品是具象的意象美,我個人認為畢加索是學中國的,現在影像藝術已經很逼真,再畫照片是沒有意義的。
畢加索的藝術反映一個時代歐洲的文化特徵。要否定他是辦不到的。對他的評價存有疑義和不同的認知,完全正常。我們中國人完全有資格對他的藝術水準進行評説,也可以説他的作品我們不欣賞,不喜歡。對於他的藝術形式和審美趣味不予茍同,也可以對其評頭評足,但是不必以東西文化的衝突與對立去看待,而要承認藝術的多樣化與差異性。畢加索的藝術道路和我們倡導的藝術家要投身到民族振興的宏偉大業中去顯然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局限性必是我們不能推崇的。對於畢加索的藝術既不排斥也不迷信,先了解研究後,取其所長,避其所短,為我所用。對於廣大觀眾來説了解文化多樣性,以利於促進和諧世界的構建,了解和欣賞畢加索的藝術具有積極的意義。
相關鏈結:
楊力舟説:對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是在中國美術博物館任館長,自己親眼看到美術館事業也得到了發展很欣慰,但是我們與歐美國家相比,也明顯缺乏國際性收藏。隨著改革開放與世界交往更加密切,在這期間德國藝術收藏家路德維希看到中國人民擺脫貧困的建設成就。很感動中國的偉大。所以,他決定向中國美術館捐贈畢加索的作品。德國藝術收藏家路德維希有800多幅畢加索的作品,成為世界上收藏畢加索作品最多的私人美術館,一開始他只捐贈中國美術館一幅畢加索作品,後來在我的努力下,捐了四幅畢加索的晚年時期作品,中國美術館收藏畢加索的作品,成為國家藝術寶庫中的重要收藏。作為有十三億人的國家必須有畢加索的作品。
最初60幅中沒有提供畢加索的作品,後來增加了4幅畢加索晚期作品(3幅肖像油畫,一幅紙上繪畫)。其中《帶鳥的步兵》是畢加索去世前5個月所繪製的,當他的夫人伊蕾娜 路德維希教授從自己的家裏墻壁上摘下畢加索的作品準備選送時,依依不捨地撫摸著它,落下了惜別眼淚。,路德維希説:“你不要難過”,它要到中國去,你應該感到榮幸,畢加索在天有靈,他會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