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為大寨繪新圖——創作《如今管地又管天》的體會

楊力舟 王迎春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12日 10:0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去年春夏之交,我們到大寨深入生活,當時大寨正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連續17個月沒下雨,使大寨的“海綿”地幹透了,犁過去的土地在冒著煙,多少人為大寨擔心,這百年不遇的大旱能頂得過去嗎?但是,大寨人卻説:“天大旱,人大幹,抗旱抗出水利化。”“既然愚公能移山,我們一定能勝天。”他們信心百倍地堅決要把他們的理想變成現實。虎頭山上人群在沸騰,青年突擊隊、鐵姑娘、老年人,披星戴月,擔水點種。把盤山渠水引流進了一個又一個的蓄水池,山溝山坡也用鐵管、粗竹竿、豬食槽架起來,讓水跨過深溝,高灌站又把水引上層層梯田,一股股人工降雨像噴泉一樣,晶瑩的水珠閃著銀光。大寨人這種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的樂觀主義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我們。這一段生活感受,是我們創作的基礎。   

       為了使主題思想進一步明確和深化,為了攝取更具體的人物形象和藝術語言,我們又走訪了昔陽縣厚莊大隊,在那裏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大爺,正在修理機器——老一輩的貧下中農的形象和新式的農業機械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老大爺給我們講述他的過去和現在:在舊社會曾當了幾十年長工,現在已經79歲,他把全部身心都交給了集體,除給生産隊管電泵,經常出席公社和縣裏召開的會議,還給青年人進行階級教育。老大爺那種充滿自豪感和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又進一步給我們以教育,這就使我們非畫此畫不可了。   

       開始我們畫了一些抗旱鬥爭的速寫,但進入構思階段,又覺得太一般化。如抗旱的陣容,肩挑手提,擔水點種等等,都是一些生活現象和勞動過程。我們認為,雖然大寨人調動了一切積極因素,肩挑手提,甚至臉盆水壺齊上陣,但這是現象,抗旱抗出水利化才是他們的目標,是事物的本質,應該著力表現這個水利化,主題思想才能深刻。而人工降雨正是適用於複雜的山區地形、表明我國農村特別是山區電氣化、水利化發展的大好形勢和美好前景的典型,因此,最後選擇還是“化”在這個人工降雨上。
僅僅表現人工降雨一個場面就行了嗎?當然不行。“革命的文藝,應當根據實際生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幫助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 因此必須表現人物,表現社會主義時代創造和掌握新生事物的無産階級英雄人物,這是文藝創作的根本任務。


       為了再進一步提煉主題思想和塑造典型的英雄人物形象,我們又請教了幾位老貧農,他們用大寨的今昔給我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憶比教育:大寨在舊社會討吃要飯的就有9戶,21人;昔陽遭了旱災,死人成堆,曾出現過人食人的慘景;而現在,雖然我們遭到了連續兩年的大旱,仍然要奪得豐收。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就有了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人一定能勝天。從風雪嚴寒中過來的人,更能體會太陽的溫暖,飽嘗黑暗時代辛酸的老貧農,倍覺社會主義時代的幸福。

       這時我們想,在這烈日炎炎乾旱逼人的時刻,當他們親手合上高灌的電閘,親眼看到清流的渠水流進了層層梯田,一個個噴頭降下了喜人的雨水的時候,他們會多麼高興,“如今管地又管天”這本是他們發自內心的豪言壯語。就這樣很自然地把這些老農與人工降雨聯絡在一起了,形成了畫面的基本情節。

       我們用來自舊社會老農的形象和農業機械化和電氣化的嶄新氣象對比的表現手法,塑了一個豪情滿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當家作主的貧下中農形象,他站在蓄水池邊管理水泵,手提鐵銑,腳穿雨鞋,正在開閘,引水澆地。在形象刻畫上,讓這位老貧農抬頭遙望著山頭上的人工雨水,臉上呈現出無限喜悅和幸福的微笑,在寓意上刻畫他戰天鬥地取得勝利的心情,刻畫他人老心紅的階級本色。

       環境的描寫對於揭示主題也同樣有著重大的意義,必須經過認真選擇、提煉和概括。我們在創作過程中,也走了不少彎路。起初,為了追求所謂國畫構圖和筆墨,把背景的山畫得高聳險陡。領導和同志們看了以後,認為不像是改造過的大寨田,倒象荒山禿嶺,不僅沒有時代氣息,就連地方特色也沒有。接著根據速寫重新安排背景,結果又受真實環境的局限,忽略了典型環境要為表現人物服務的要求。草圖畫得挺像大寨狼窩掌溝,但是不集中不概括,雜亂無章,嚴重地妨礙了人物的突出。這時我們重溫了毛主席關於文藝作品要努力做到“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形式應服從內容的教導,總結了前者只追求形式不顧內容的傾向和後邊受真實環境的局限而自然主義地照抄對象的經驗教訓。

       又通過學習樣板戲的創作經驗,首先要突出英雄人物,讓環境和道具都為英雄人物服務的原則,構圖上把山壓低,突出老農的形象,畫出修得平整堅固的大寨梯田,用遠山襯託人工降雨噴出的“清泉”,灑在綠油油的麥苗上,努力展現虎頭山上春意濃烈的意境。作了這樣的加工,效果比以前就好一些。 在製作過程中,我們對於中國畫的創新也作了一些探索。根據“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為了精確、充分的刻畫英雄人物,我們在老農的面部刻畫上,適當運用了一些明暗,使之和皴擦、勾勒有機結合;衣服和背景盡可能運用傳統的線描、沒骨、皴擦等技法來表現。

       由於我們沒有掌握好國畫寫意的技法,在運用傳統筆墨時,開始不免有些對傳統技法模倣和照搬,如松樹和石頭的用筆則顯得陳舊,和所要表現的內容很不協調。毛主席説:“對於中國古代文化,同樣,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通過學習和創作的實踐,使我們體會到“批判地繼承”的需要。筆墨的創新也只有在“破”的過程中才能“立”起來。

       通過這一次創作實踐,我們體會到人民群眾的鬥爭生活是創作的惟一源泉。林彪之流鼓吹什麼要靠“思想閃光”,“稍縱即逝”的“靈感”等謬論,純粹是唯心論的無稽之談。

       在美術創作上,我們還是個新兵。這件作品還很不成熟。我們體會到:只有認真學習馬列和毛主席著作,長期地無條件地深入工農兵鬥爭生活,努力改造世界觀,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來一個根本的變化,才能正確地認識生活,表現生活。只有豐富的生活積累,才能進行提煉、概括和集中。既有現實生活的依據,而又不照搬生活,不受真人真事的局限,才能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些體會,對於我們來説也只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開始,更深一步的體會,還有待於從不斷的生活實踐和創作實踐中獲得。

       1975年
       注:與王迎春合作    

熱詞:

  • 楊力舟
  • 王迎春
  • 如今管地又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