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楊力舟,一位從黃土高原走來的畫家,以辛勤的耕耘和出色的才幹,終於走進了我國丹青藝術的最高殿堂,成為中國美術館執掌帥印的常務副館長,一名頗有成就的國家一級美術師。
今年56歲的楊力舟,山西臨猗人。雖然早年離開家鄉,但他卻時時魂牽夢縈著那塊哺育過他的黃土地……
伉儷比翼齊飛
1942年,正是抗日烽火燃遍神州的年代。楊力舟出生在臨猗縣一個農民家庭。然而,母親的早逝,家境的貧寒,他6歲就過黃河下蘭州給人當養子,曆盡童年的坎坷。也許是奔騰咆哮的黃河溶入了中華民族太多的苦難,楊力舟從小就迷上了畫畫,他想把對母親河的咏嘆與眷戀也深深融進自己的畫裏。
新中國誕生後,命運之神開始惠顧歷經坎坷的楊力舟。1957年,他以自己的藝術才華考取了西安美院附中,開始接受繪畫、雕塑的系統學習。一次下鄉勞動時,他有感於當年千千萬萬農村婦女走出鍋臺、走向田野的時代變遷,便與同班同學王迎春首次合作,創作出了工筆年畫四條屏《春潮》,並很快在《陜西畫報》上得以發表。
這次合作,使這對年輕人的藝術天賦嶄露頭角,更為他們日後結成比翼齊飛、相濡以沫的人生伴侶寫下了濃彩的第一筆。1961年,楊力舟與王迎春果然雙雙考上了西安美術學院,分別選修油畫和國畫。5年的大學生活,他們同窗共勉,刻苦鑽研繪畫技藝;他們身背畫夾,一起下鄉寫生,陶情于八百里秦川的鍾山秀水之間;“四清”時,他們與農民搞“三同”,在體驗生活中積累創作素材;為躲避“文革”風潮,他們結伴赴延安、訪瑞金,在長達5個月的考察實踐中,探索革命先輩的足跡,為日後創作革命歷史題材的畫作積累豐富營養。
大學畢業不久,志同道合的楊力舟與王迎春終於結為一對畫壇伉儷。當他們雙雙回到黃土高原時,太原印刷廠熱情接納了他們。1972年,正逢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週年,要舉辦全國美展,山西省文化局抽調他們搞創作。那幅後來在全國多次出版發行、影響頗廣的大型油畫《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毛主席和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便是他們與老畫家蘇光當年共同精心創作的參展作品。楊力舟也因此調入山西省美術創作組專事油畫和國畫創作。楊力舟夫婦在太原工作的10年,正是他們的藝術創作蓬勃發展時期。作為中國畫壇引人注目的一對新秀,他們的作品曾連續3年參加全國美展。
1978年,命運之神再次垂青楊力舟。“文革”之後,中央美術學院首次恢復招考研究生,全國考生逾千,錄取名額只有50個,而年屆35歲的楊力舟夫婦竟雙雙金榜題名。這對比翼齊飛的畫壇伉儷擁有了更廣闊的天空。這一年,楊力舟加入了中國美術家協會。
藝術之樹常綠
時光如梭。如今,楊力舟與王迎春這對馳名中國畫壇的伉儷,年過半百,但仍筆耕不輟,時有新作問世。他們的藝術之樹常綠 ,這與他們早年厚積簿發,將藝術創作紮根於人民的生活之中不無關係。
早在大學時期,楊力舟夫婦師承的名家大師中,對他們最具影響的當推延安窯洞畫派創始人、著名畫家劉文西。楊力舟夫婦日後無論是創作革命歷史題材,還是表現陜北高原生活畫卷均能獨樹一幟,頗多受益於這位畫壇前輩。
作為一名人民畫家,楊力舟深知肩負的神聖使命。多年來他一直憧憬著那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中國革命的歷史史實,並且孜孜不倦地創作出一幅史詩般的回卷。他與王迎春合作的《朱老總在太陽行山》、《平型關大戰》、《黃河在咆哮》、《太行鐵壁》等作品總有一種大氣磅薄、力透紙背的震撼力。他的作品,以一個畫家的深邃思索,追溯歷史,啟迪後人。
楊力舟是一位創作態度嚴謹的畫家,他常常從生活體驗中來獲取創作靈感。1979年夏,楊力舟為研究生畢業創作,專程來到黃河邊的山西壺口。在那裏,他與黃河縴夫一起睡大通鋪,聆聽他們搏擊驚濤駭浪的人生經歷。從這些黃河兒女身上,他感悟到那不屈不撓的民族之魂。他的腦海裏漸漸構思出了一組反映中華民族苦難、鬥爭與希望的畫面。這就是曾獲得中央美院“葉淺予獎學金”、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三聯畫《黃河在咆哮》。
豐厚的生活積累,給了楊力舟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他熟悉腳下的黃土地,更了解在這塊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的農民,這使他成為一位最擅長描繪黃土高原風情畫卷的丹青畫家。他的畫作潑墨淋漓、走筆如飛,充滿質樸粗獷的生活氣息;他創作的《農樂團》、《送女圖》、《黃土情》、《春牧圖》、《古老的山丘》等大量農村題材的作品中,扎羊肚白頭巾的老農、吹嗩吶的小夥、面色羞紅的村姑,無一不形神兼備、意趣盎然地躍然于他的畫紙上。
楊力舟筆耕數十載,創作出佳作無數。國畫《太行鐵壁》就是他與王迎春的力作之一,曾先後獲得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金質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屆文藝評獎大獎等諸多獎項。他的作品不僅多次參加內地畫展,而且還遠赴香港、台北、日本、澳大利亞、莫斯科、新德里等地展出,廣受海內外人士好評。作為飲譽中外畫壇的丹青藝術家,他已是多年的中國美協常務理事。
耕耘在藝術聖殿
在中國畫壇,中國美術館有著丹青藝術的最高殿堂之譽。1989年4月,楊力舟由文化部藝術局美術處處長調任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這裡便成了他人生里程的又一個新的起點。
由毛主席親筆題寫館名、周總理親自籌劃的中國美術館,建成于1962年,是五六十年代的首都十大建築之一。唐山大地震時,美術館主樓曾遭受嚴重損壞。13年後,楊力舟到美術館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主持對美術館主樓進行全面維修。在近2年的時間裏,楊力舟為維修工程的論證、招標、籌資、搬遷、施工質量等各環節工作傾其心力,沒有完整休過一個節假日,使該工程獲得了北京市“建築獎”。1991年9月,中國美術館維修工程竣工並重新開館時,國內畫壇人士紛紛稱讚“完成了一項歷史性工程”。此後,楊力舟又率全館人員為興建畫庫而奔忙。一座現代化的畫庫終於去年底竣工,使中國美術館6萬件藝術藏品從此有了“安身之所”。
楊力舟剛上任主持全館工作時,中國美術館85歲高齡的劉開渠館長曾奇望于他:“我喜歡畫得好的畫家,我更喜歡能為大家辦事的好畫家。我知道你能做好。”近10年來,楊力舟對肩負的重擔不僅沒有絲毫懈怠,而且使美術館各項工作更具開拓性。
楊力舟為樹立一個嚴肅藝術殿堂和國家美術博物館的形象,把美術館館藏陳列由原先1個增至9個,並在1樓主廳突出陳列表現中國革命歷史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主旋律作品,全館10個展廳每年都要舉辦近200個各畫種、各流派的畫展,以及一些老書畫家的回顧展、紀念展。
為了讓國家級的美術館不僅擁有中華民族的藝術精品,還能館藏世界各國的藝術珍品,楊力舟常利用出國文化交流的機會,以自己的畫作廣交朋友。8年來,中國美術館共接受外國友人無償贊助600余萬元。幾年前,楊力舟又主動結交德國收藏家路德維希教授,以一個藝術家的坦誠,感動了路德維希,將自己收藏的畢加索等歐美繪畫大師的117幅藝術珍品,無償捐贈中國。1996年11月,中國美術館首次舉辦世界藝術珍品大展,路德維希再次捐贈價值2700萬美元的西方藝術珍品。國家主席江澤民和德國總統赫爾佐克還親自出席了開幕式。
與此同時,楊力舟的誠心也感動國內許多書畫大師,崔子范、曾景初、何海霞等紛紛捐出力作,著名畫家楊之光把平生創作的172幅精品全部作了捐贈。繁榮藝術,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是丹青藝術家們的共同心願。楊力舟為此與館內研究人員苦幹數載,整理、編輯出版了四卷本的《中國美術館藏品畫集》、《中國美術五十年》、《中國美術年鑒》及《齊白石畫集》、《黃賓虹畫集》、《任伯年畫集》等珍貴文獻資料。
尤其令楊力舟難忘的是,中國美術館的發展建設始終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近年來,江澤民總書記先後3次親臨美術館視察、參觀畫展,李鵬總理為畫庫建設曾親批專款。中國美術館30週年館慶時,江澤民、李鵬、喬石、李鐵映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筆題詞,李瑞環親臨視察,對美術館的工作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楊力舟,一個從黃土高原走出的畫家,一個與丹青藝術結緣一生的人。至今,仍在為繁榮、振興我國的丹青藝術而耕耘著、忙碌著。(肖先楚 梁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