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陳曉林:“丹青難寫是精神”——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楊力舟印象素描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10日 11:5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984 年的全國第六屆美展上,巨幅國畫作品《太行鐵璧》 引來各界一片關注。作品以強勁豪邁、刀劈斧鑿般的筆觸,刻畫了抗戰烽火中太行山那不屈的民族之魂和軍民英堆群像,給人以血與火、正義與力量的震撼。這福作品無可爭議地獲得了此次大展的金獎。

       12 年後,江澤民主席在視察美術館時特意在《太行鐵壁》前接見了談作品的作者之一、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楊力舟,並與之合影留念。

       從黃土地、黃河水中尋找創作源

       1942年出生在山西臨猗縣一個世代農民家裏的楊力舟,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領受了比常人更多的苦難。不到一歲母親就因病去世,父親一個人拼命勞作怎麼也填不滿接起來一尺多長的6張嘴巴。迫於生計,在一個昏黑的夜晚,6歲的力舟坐著羊皮筏子,渡過水流湍急的黃河,來到蘭州過繼給姑父當養子。也許是生於斯長干斯的緣故,芬香的黃土地和咆哮的黃河水,給了他太多的神往和禆益。力舟自7歲起就迷上了畫畫,只可惜他因家徒四壁只能枯枝作筆沙灘當紙,仿佛被一束強光照亮了一顆幼小的心靈——力舟立志要當一名畫家。

       在古城西安南郊,有一座前身是賀龍元帥創辦的西北軍政大學術學院的西安美院,她像一位慈祥的母親,特別鍾情立志祖國美術事業的莘莘學子。慕名前來報考的楊力舟,以優異成績被美院附中錄取。從此,仿佛給他的理想插上了翅膀。在美院附中,力舟以百倍的投入,勤奮攻讀,苦鑽畫藝,同時,他結識了後來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王迎春。在那個振奮而又單純的年代,他們倆第一次合作年畫四扇屏《春潮》,這四幅畫是他們在陜西農村勞動時親眼目睹農村婦女從鍋臺走向田野那種自豪自主的精神風貌而提煉概括的組畫。很快被《陜西畫報》發表了。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質樸的情感,顯示了這對“雛燕”不凡的藝術天賦。

       1961年,楊力舟和王迎春雙雙考入西安美院,分別學習油畫和國畫。兩個人相互攜勉,共同探求,繪畫技藝與日俱增,兩顆純潔的心也宛如朦朧夜空的兩顆小星星,悄悄地向一起移動。經過多次的農村寫生,他們積累了大量的創作題材。傍晚,打麥場上一片寂靜,兩個人仰臥在高高的麥秸垛上,在沁人心肺的泥土芳香中任思緒流淌……

       1966年,大學畢業後的第二年,他們幸福地結合了,並雙雙分到了首都北京。王迎春到北京幻燈廠上了班,而楊力舟卻因家庭出身問題被一家保密廠拒收。沒工作就落不了戶口,沒戶口就無法證明自己是誰。青春的熱血不會冷卻。面對挫折他們只好另作抉擇,在一個寒冷的清晨,他們背起簡陋的行囊向太原奔去。他們堅信地球是圓的,無論從哪個方向都能被地平線引向無限!太原印刷廠伸開雙臂歡迎他們的到來,他們以拼命的努力回報。廠裏廠外佈滿了他們繪製的毛主席油畫像和大幅宣傳畫,受到了工人師傅們的稱讚,“太印”也因此贏得了許多光彩。

       是谷種總會抽穗。1972年,為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週年,全國要舉辦美展,於是山西省文化局抽調楊力舟和王迎春到省城專事創作。由於對表現革命歷史題材有著深厚的準備,他們和太原老畫家蘇光一起,繪製出了大幅油畫《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毛主席和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此畫送到北京參加評選,由於真實生動的歷史場面和活靈活現的主席形象以及十多位不同姓名的人物刻劃而博得廣泛好評,至今還給人們留有美好的記憶。此後,他們的藝術創作進入了蓬勃期,以後又以新作連續三年參加全國美展,成為全國引人注目的畫壇新秀。在“文革”陰霆初散的第二年,中央美術學院恢復向全國招收研究生,在上千名考生只錄取50 名的情況下,楊力舟王迎春這對35 歲的夫婦如願金榜題名。在中央美院,夫婦倆拼命學習,如同海綿貪婪地吸吮著水分。他們駕馭的藝術之舟高高揚起風帆,駛向遼闊的海域。

       1979年夏,畢業創作開始了,楊力舟的心又飛到了黃土高原,他專程來到壺口和禹門口。遠遠的沙灘上,一隊縴夫逆著烈陽,彎腰曲背,雙手觸地,邁著沉重而堅毅的步履,向水天接壤處逼近。在黃河峽谷深處,仿佛大山裂開了一條狹縫,壁刃峭立,縴夫們無路可走,於是一起上船,老硝公拿起長長的鐵鉤扣住峭壁上的鐵環,一步一聲吼地向前搏擊。突然風高浪急,船時而被拋向空中,時而被摔落浪底,縴夫們磁石般站在甲板上,繃緊的肌肉圓鼓鼓地凸出來,閃著油光的紅褐色皮膚淌著晶瑩的水珠,身體與步伐的重心依浪勢飛快移動,奮力划槳,並爆發出氣壯山河與浪濤共鳴的吼聲。一幅反映中華民族的苦難、鬥爭和希望的構圖,在他胸中形成。三幅《黃河在咆哮》的組畫誕生了。剛猛迴旋的力度,酣暢淋漓的潑墨,使畫面極具擴張力,廣闊的畫面語言,不僅使人的精神為之震撼,也強烈表現了畫家的濃濃愛國之情和剛毅不阿的品格。組畫完成後,立即受到全院師生的交口稱道,並獲中央美院“ 葉淺予獎學金” ,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組畫在香港、日本、莫斯科、印度等國家展出,當時被海外評論家稱為,這是40 年來中國大陸反映現實生活最為壯觀的一幅力作。

       背負黨的三代領導人的重托

       1989年2月,中國美術館出了件稀罕事兒。當時,多種社會思潮沸沸颺颺,一些人打著所謂“繁榮現代藝術”的旗號,在美術館這個中國最高的丹青聖殿,搞什麼“現代藝術大展”。其中一個是在展廳裏放置一個公用電話亭模型,畫家舉起左輪手槍,向電話亭“ 叭叭”兩槍,即作品完成。一時間引起人群噪動,並驚動警方,險些出大亂子。在此情況下,文化部採取必要的措施,並委派時任藝術局美術處處長的楊力舟擔任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主持全面工作。面對紛繁複雜的局面,一副重擔落在楊力舟肩上。

       中國美術館是由毛主席親自題名,周總理親自籌劃,于1962年建成的。該館以巍峨壯觀的傳統建築形式與故宮、景山等古建築群遙相呼應。此後30年來,美術館從沒有大的修復。特別是經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影響,造成了主樓嚴重受損,地基下陷,橫樑斷裂,墻面傾斜。當時被國家有關部門確定必須施以抗震加固。但由於國家難以撥出經費,加固維修工程久拖不能上馬。歷時13年後,這個重任落在了年輕的常務副館長楊力舟肩上。

       作為這項工程的總負責人,連壘雞窩、糊土炕都沒有經歷過的楊力舟,硬是憑著一腔熱血和執著奮鬥的精神,啃建築手冊,了解市場行情。從論證到招標,從技術管理到項目分工。從爭取上級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到動員全館員工大規模搬遷。工程終於1989年的最後一天動工,1991年9月竣工,重新開館。

       為了工程的順利進行,在近兩年的時間裏,楊力舟幾乎沒過過節假日。生來從沒有因個人事情與任何人紅過臉的他,卻為了質量和材料等問題與有些部門吵得一塌糊塗。為了疏通關係,他利用自己作為畫家的優勢,日夜趕出數十幅作品無償送人。在後期資金仍然不足的情況下,他利用各種機會和關係吸納國內外名人的贊助款近 600 萬元。

       中國美術館維修工程,被一些書畫大師們稱為“完成了一項歷史性工程”,該工程還被北京市有關部門評為“建築獎”。在維修工程完成後,楊力舟又馬不停蹄帶領大家修建新畫庫,該庫也將在今年 10 月竣工。

       如果説當館長與作一個畫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僅要在藝術上具有高水平的實踐能力和鑒賞力,以及廣博的學術修養,而且還得特別注重理論,講政治,頭腦要特別清醒,心裏有定盤星、主心骨,任何時候都不能在原則問題上敗陣失手。楊力舟如是説。

       1989年楊力舟上任之初,在第一次美術館黨委會上就響亮地提出“主旋律藝術”的思想,要樹立中國美術館嚴肅藝術殿堂的形象。在美術館,推出了表現中國革命歷史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作品陳列于一樓主廳,強化和體現國家美術博物館的性質。在楊力舟帶領全館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每年館藏陳列廳從1989年的1個提高到現在的9個,舉辦各類畫種各種風格流派的畫展由1989年的80多個增長到至今連續5年的200多個。充分發揮美術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特殊作用。

       1993年中國美術館30週年館慶之際,江澤民、李鵬、喬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美術館的建設成就給予充分肯定,並作親筆題詞,李瑞環等領導同志還親臨視察。

       近兩年來,江澤民總書記先後三次親臨美術館視察、參觀重要畫展,李鵬總理為美術館畫展批撥專款,喬石委員長曾16次來到美術館視察和參觀指導,並和許多畫家建立了廣泛的聯絡,李瑞環主席也多次來館指導工作,幫助解決美術館建設中的具體困難,作為美術館的領班人,楊力舟倍感親切和深受鼓舞。

       在突出宣傳主旋律的同時,楊力舟帶領全館幹部職工努力奮鬥,開展陳列與接展並舉,堅持有償服務與發展第三産業相結合,自籌經費,維持自身建設和發展的需要,穩步改善職工的生活福利,還保證了十幾位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望書畫名家的醫療福利。可以説給政府節省了近300萬元的經費開支。全館正氣蔚然,安定祥和。

       作為畫家的館長,八年來,楊力舟整年整月為他人“作嫁衣”,但在國畫、雕塑和書法都具有雄厚專業水平,而且新作不斷問世,許多同行都説他應該給自己辦個畫展了,但楊力舟總想,自己在其位就應該為畫家們服務。因此直至今天,他和妻子王迎春也未曾舉辦過一次畫展。

       處心積慮為祖國積累寶貴的文化財富

       作為國家美術博物館,其顯著標誌在於館藏作品的質量必須屬於國家級的,數量是殷實的,內容範圍應以中國民族藝術精品為主,並兼儲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藝術珍品。而沒有足夠的經費作後盾,要實現這一目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況且,我國國情使然,又不能坐等國家拿出更多的錢來。一種歷史的民族的責任感,一直像火一樣燒在楊力舟的心頭。

       1989年10月,受泰國慈善家謝慧如先生邀請,楊力舟赴該國進行文化交流。在此期間,除了完成外事任務外,作為藝術家,楊力舟當然更希望抽出時間去欣賞和學習泰國獨特的佛教文化和藝術寶窟,但為了中國美術館的建設,力求爭得外國友人的資助,楊力舟把幾乎整個自己可以利用的時間用來揮毫作畫,用自己的作品交朋友。他的誠懇和責任感深深得到了謝慧如先生的理解,決定為中國美術館無償贊助300萬人民幣。像這樣由於楊力舟的精誠所至,八年來,美術館共接收外國朋友的無償贊助達60萬元以上。按有關部門的規定,可以有5%的個人所得,但是楊力舟卻全部匯入了中國美術館的賬號,用於館內精品收藏和基本建設,一分錢未曾留給自己。因為楊力舟心裏像清泉一樣清澄: 藏品是美術博物館之本,有了藏品才有了發展事業的資源,才有弘揚和振興民族文化的發言權。由於他把收藏藝術精品視為美術館的命脈,“一片冰心在玉壺”,心誠蒼天可鑒,先後有幾十位書畫大師如崔范、曾景永、何海霞等向美術館捐贈了大批自己的力作,畫家楊之光甚至把自己畢生的全部作品都作了捐贈,這在海外是不可想象的。這些感人至深的善舉,不但體現了藝術家熱忱愛國的高風亮節,也是對美術館的高度信任。

       1996年11月22日,德國收藏家路德維希教授夫婦,向中國美術館捐贈價值2700 萬美元的西方現代藝術珍品和15萬德國馬克現金的交接儀式暨世界藝術珍品大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國家主席江澤民和德國總統赫爾佐克出席了開幕式,並興致勃勃地參觀了畫展,引起了國內外的極大關注。從此,在中國唯一的國家美術館中,第一次而且大批量地擁有了西方繪畫的極品。而熟知內情的人,無不為楊力舟為爭得這筆鉅額文化財富作出的辛勤努力而暗自稱嘆。此前近兩年時間裏,在文化部和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的全力支持下,楊力舟和路德維希教授聯絡斡旋,先後書信往來竟達40 余封。路德維希教授深為感動和折服,終於決定拿出自己全部藏品中佔重要比例的藝術珍品,無償捐贈給中國這個東方的文明古國。中國美術館從此擁有了西方美術泰斗畢加索大師等1 17 幅珍品,作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國際人才交流》《藝術家生涯》欄目1997年9月第54頁

 

熱詞:

  • 陳曉林
  • 楊力舟
  • 中央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