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序
樓安平 我之老友,義烏人氏,習山水工詩文,學宋畫得山川真意,赴京城與我切磋為藝之道,頗有心得,結集成冊囑我作文是為序。
庚寅范揚
一
黃秋園先生《廬山濃翠圖》,一片天籟,泉鳴,澗響,天光,雲影映襯處,尤見山骨之雄強,露氣,霽月浸潤中,益透出墨法之精微。傳統也,現代也,觀秋園先生山水畫,人似在“山蔭道中”行,目不暇接,嘆為觀止,不可思議至極。
二
天心,詩情,畫意
“天心者”,宇宙洪荒,渾化無跡。
“詩情者”,春秋代序,水流花開。
“畫意者”,峰巒渾厚,草木華茲。
然“天心”,“詩情”,“畫意”,難以融合:合而始成名畫。若胸無點墨,層次不高,境界難達,動輒以名家,大師自居,即流為畫匠者也。
三
北國之山,宏大重深之勢,此天設地造,需筆墨的功能去適應之,也需工具材料相輔成之。
四
觀雲林子《容膝齋圖軸》存記
觀古代名畫,讀有關畫史和傳記,要深入研究前人成果,融會貫通,然後結合原作畫面之內容,進行不懈探求,務使原畫之精神面貌銘記在心,然後斯圖可摹,可寫,可融匯變通於心胸中耳。若徒取外貌,不襲精神,如燈取影,與“造化”和“中得心源”終隔了一層,又何能談得上師法古人和傳統昵?故清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提到的關於治學的三種境界,實是學習傳統的最佳詮釋。
附錄清人王國維論治學的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正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賽;“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種境界。
五
論用志不紛
習《唐六如倣古今畫譜——明清畫譜擷萃》內有詩意部分書法行草二紙,然余初練習時心猿意馬,用志不專,至後來幾行,始強行屏息,靜慮,及練習完畢,二者懸緒壁上審視之,其後者比先前數行字裏行間而多透出一種古意耳。
六
作畫,最宜注意留白,若一味漫不經心點染,則“畫眼”不存,畫無生氣。
余記得有次將畫好之山水稿釘之壁間,終嫌筆墨間似有脫略處,然一經補筆,反倒不如先前有生意。何之?此補筆太過之“病”矣。
寧缺毋太過,此亦為畫中之訣。有時畫面間看似有一二“脫略”或“行跡草草”處。此生筆也,正是“山中雲氣、天風、海濤”和平時學歷涵養所在;此種地方正應匠心獨具,筆留得住墨,墨留得住紙。譬如“淡如籠煙,重似點漆”,二者要深入把握其臨界處之火候,終須如“彩雲追月,天機衍化,溟心無跡”,方為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