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4日 14:1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楊志和生於隴上一個祖祖輩輩為農民的家庭,童年飽嘗了貧窮、饑餓的磨難。讀書之餘,經常上山砍柴、放羊,幹過許多農活,自小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他從小就受到了西部黃土莽原上淳樸的民情風俗和濃郁的民間文化的熏陶,那裏的剪紙、皮影、刺繡、石窟藝術等給他展現了一個五彩繽紛的童年世界,使他對藝術有一種近乎癡迷的嚮往。他的母親是一位勤勞、聰慧、手巧的剪紙能手,母親的精美的剪紙和刺繡藝術,始終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他。
作為偏僻的農村孩子,雖然他酷愛書畫藝術,但沒有老師、沒有書籍、沒有工具材料,所以他只能憑藉簡陋的工具材料自學繪畫,走過了一條漫漫的自學之路,這條路一走就走了三十多年。
畫畫是他孩提時代最有趣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起初沒有筆,他就用廢電池中的碳條,沒有紙他就用廢舊作業本,沒有書,他就用小人書,他就是憑藉這些東西忘情地反復畫自己喜愛的大公雞、向日葵和牛,畫自己神往的北京的天安門。
16歲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酒泉師範,從此開始了系統的讀書和正式的學畫生涯。上師範包括工作後,物質條件得到改善,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條件,常常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讀書和學畫。縣圖書館是他每週必去的地方。他廣泛的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法、繪畫、攝影等藝術及儒道等哲學方面的書籍,系統的自學了漢語言文學,系統自學了中國畫的理論和技法,刻苦練習書法,並通過自學考試取得了中文大專文憑和美術本科文憑。多年的超負荷的工作和學習,也毀壞了他的身體,神經衰弱,嚴重的失眠一直困惑著他。
在楊志和心中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楊志和深刻的體會到畫畫要熟悉生活,要用自己最熟悉的繪畫語言來表現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他鄙視在書齋中閉門造畫的做法。他長期生活在西部的農村,隨處可見供耕作的駱駝、毛驢和馬,應該説他是很熟悉它們的,但他並不滿足於此,還多次深入到祁連牧區,和放牧人吃住在一起,他細心觀察駱駝、馬和毛驢的形體結構,體味其生活習性,畫了大量的速寫,獲得了最鮮活的感受。每次進山都會獲得新的感受和收穫。當他每每談到數百隻駱駝狂飆一般在戈壁上奔跑的壯闊場面時,眼睛都會放出激動的光芒。
同時他遠走蘭州、北京向名家求教,先後得到范有信、陳天鈾、蔣志鑫、王文芳、程大利等許多名家的精心指點。
不得不承認,楊志和是屬於那種天資高邁、充滿靈性的畫家。是少數領悟藝術三昧的人。我們從他的作品來看很難相信他是一個自學成材的人,因為它的畫顯得很“專業”,很成熟。凡名家的畫,他一看就懂,就會心領神會,就會吸收變成自己的血液,可謂渾身通透。不論古今,不分東西,凡是好的東西,有用的東西,他都能廣泛的消化和吸收,可謂無所不師,無所必師,正因為有如此開放和包容的胸襟,創作時才做到厚積薄發,左右逢源,靈感猶如源頭活水源源不斷而來。
楊志和的創作在形式和內容的兼容性和多樣化的追求,使他的作品呈現出多種廻然不同的面貌。他的作品至少可以分為駱駝、馬、毛驢、山水、花鳥、書法等幾個系列。有的作品濃墨重彩,顯得雄強厚重;有的作品逸筆草草,顯得空靈綜逸;有的作品筆墨磊落,顯得清新剛健。就拿他畫駱駝來説,可謂煞費苦心,他嘗試過各種表現手法,有的寫實,有的寫意,有的誇張變形,有的以線為主,有的以面為主,有的注重點線面的組合,有的用色彩,有的純水墨,有的用焦墨的……
近年來,楊志和排除了諸多干擾,抓緊一切時間,靜下心來,創作出了大批的作品,引起了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和收藏界的喜愛。他的作品多次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的展覽,作品先後流傳到世界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被國內外許多美術館、博物館和重要人士收藏。楊志和的作品正一步一個腳印地從敦煌走向甘肅,走向全國,走出國門。他正值創作的大好年華,我相信他會獲得更大的成功,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史建東,新浪網收藏頻道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