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壁立千仞與山呼海嘯——俞文傑的山水畫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4日 13:5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點擊進入>>國畫家俞文傑個人主頁

  中國山水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漸分為“南北”二宗,以區分其源於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感受、不同追求與不同技法而形成的風格特徵和精神面貌;山水畫史表明,南宗多為水墨渲淡強調筆墨趣味,重情調、重意緒,北宗則強調山水氣勢營造,多以山巒疊嶂、山高水長去體現胸襟的博大和凜然之氣;南宗以筆線墨韻為主,氤氳秀潤,北宗以皴,擦為特徵,呈蒼茫雄渾之氣,進而成為中國山水畫旨趣不同的兩大流派。

  俞文傑的山水畫,大多以太行為主題,狀寫其重厚,深沉雄偉的豐碑式形態和魅力,以象徵其橫空出世的崇高精神。顯然,從文脈上講,俞文傑繼承了“北宗”的山水風格與精神,構造了粗獷、大氣、沉穩的繪畫形勢與美感,體現出他明確的美學理想和藝術追求。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作品中儘管融入了畫家的主觀意向,但我們仍能看出其中的生活依據,如若不然,千岩萬壑、峻嶺絕壁不會如此生動豐富;不僅是畫家建立了自己的觀察視角,也建立了自己的追求取向和對意象、造型、筆墨的綜合運用方法。從實際生活中蒐集材料,頗有“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勤勉和歷練,大量的生活素材位畫家提供了豐富的藝術資源,每每提筆作畫,便歷歷在目,得以瞬間定格于畫面上,使作品不僅形式新穎、構圖險絕,而且筆墨亦在符合意象表現的寫意運用中發揮了作用。

  我們看到,畫家從不同角度、不同視點所結構的太行山作品,不論豎幅、橫幅,還是方形畫幅,都結構嚴謹,在整體畫面中,始終有一種隱形于意象背後的構成關係,這個構成可以使作品自由組合,但萬變不離其宗;因而作品中山水得以巍然屹立,氣勢逼人,張力彌滿,遠看氣勢壓人,近看心驚動魄。

  他有很強的結構意識和形態感,且善於造勢和造境。分析作品可以看到其明顯特點是,多用垂直線去結構懸崖絕壁,以長長的垂直線的變化在不同程度上既營造了峭壁危岩的體面形態,又分割著空間,它們之間的互補、互動與組合關係,都進一步産生著“高山仰水”般的高遠效果,使作品高深莫測,山體之間的幾何形體的參差錯落與互相迭加、推進,加上水墨的濃淡變化,以及黑、白、灰關係,産生的正是深邃幽秘的深遠效果;我們還注意到,畫家常常在畫面的垂直結構中,出其不意的用斜線、橫線去消解其整齊與單調,為畫面帶來豐富性與可變性,譬如在垂直岩壁上,用斜線、橫向折線營造的山頂平地或山“垣”,以及飄蕩遊移的雲霧等,都起到了“虛寫”而産生的靈動感;使巍峨、厚重、挺拔、峻峭的山體與之對比、呼應,在穩定中不乏起伏,在靜寂中不乏運動;厚重不乏靈動,畫家以結構和形式營造了橫空出世與太古渾然的山水境界。

  俞文傑在根本上摒棄了“遊戲筆墨“的閒情逸趣,志在對一種精神的追求和叩問,他的作品有這明確的關注點,即發現並表達一種美學旨趣——雄健、壯偉與渾然一體的境界和粗獷獰瀝與波瀾起伏的氣度風範,這使他的作品拓寬了山水藝術的外延和豐厚深刻的內涵。

  我們似乎在俞文傑的作品中,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燕趙慷慨悲歌的豪邁之氣,也在其中讀到了血與火交融的近代民族史;畫家筆下的太行山上無不鐫刻著民族精神的醒目大字,無不體現出堅苦卓絕與堅忍不拔的民族脊梁的力度和硬度。

  畫家在作品中要訴説的正是這一點,這也是俞文傑作品最可貴之處。應該説,一片山水,就是一種心境,也是一種精神。在俞文傑的作品中,筆墨、技法、結構、形式等,都指向一種精神,並且這種精神的特點在於———它籠罩上一層悲劇色彩,讓人觸景生情,聯想到它可歌可泣、威武不屈的精神和歷史,千百年它屹立如舊,作為歷史的見證,它必將更加雄偉、壯麗,它將續寫民族史新的篇章。

  俞文傑,作為當代畫家,他找到了自己的藝術方向,找到了自己的藝術目標,同時也找到了作為畫家的自己的定位。

(作者:徐恩存,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先後任職于《中國美術報》、《東方藝術》、《美術觀察》,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