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前 言
由於我國在世界的地位不斷提高,我國的文化也不斷受到世界的重視。在當前出現的國學熱中,吟誦熱一轟而起,不斷升溫,為此,吟誦的學理研究被迅速提上議事日程。
吟誦的基本特點在於其曲調(指吟誦中的聲音及其變化,包括旋律和節奏等),因此,聲學、音樂聲學和音樂理論(相當於中國古代樂律學)是研究吟誦的有力武器。本文就從這一角度來談談“什麼是吟誦?”、“怎樣的吟誦才是好的吟誦?”這是吟誦學理研究和實踐的根本問題。希望本文能為建立吟誦研究框架盡一份力量。鋻於本文的對象多是語文工作者,因此採用以語文現象做比擬的淺談方式,並配以示唱。缺點錯誤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一、什麼是吟誦?
(一)表達詩詞文章的方式:
表達詩詞文章的方式有很多,大致有文字、聲音、圖像三類方式。
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方式是文字方式,即用文字把詩文寫出來。這種方式很準確,一目了然,其中也包括藝術化了的書法。
其次是聲音方式,把詩文用聲音説或唱出來。這種方式使用也很廣泛,不足的是同音字較多、且各地方言又不一致,還須輔之以文字(如對照文字稿或打字幕等)才能表達準確。
另外還有圖像方式,包括繪畫、照片、動畫、舞蹈等。這種方式也須輔之以文字,如詩畫配等。
其中,用聲音表達詩文的方式有多種:
第一種是“唸”,這是最常用的,就是用語音把詩文唸出來、讀出來。如常見的唸書、讀書、聽寫等。在這裡語音的作用是傳達作品內容。
第二種是“誦”,就是用語音把詩文有抑揚頓挫地朗讀出來,在這裡語音的作用除了傳達作品內容外,還表現了誦者的感情。如各種用方言或普通話有表情地朗誦。
第三種是“吟”,就是把詩文哼唱出來,或者半誦半唱。多即興而發,曲調簡單,重表達吟者情緒。如古今讀書人的“吟誦”,本文中所用的“吟誦”一詞也是指此。
第四種是“唱”,就是把詩文唱出來。這裡有事先創作的藝術化的曲調,往往還加上音色變化、和聲等因素,重表現作品內容,重感染別人,其表現力最強。古代的“樂府”就是專門的音樂機構,教坊、瓦舍、勾欄等都是排練或演唱場地,《詩經》、唐詩、宋詞、元曲等是歌詞,有宋《白石道人歌曲》、《事林廣記》、明《謝琳太古遺音》、《風宣玄品》、《樂律全書》、清《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等書中上萬首記譜資料留存。大家熟知的詩詞歌曲有漢魏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隋唐的《玉樹後庭花》、唐王維的《陽關三疊》、宋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姜夔的《杏花天影》和《揚州慢》、元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等歌曲(筆者都有留存),以及現今的毛主席詩詞歌曲等。
“吟”、“唱”與“唸”、“誦”之間的區別,在於“吟”、“唱”有了唱的成分,而“唸”、“誦”只用語音,不唱。
作為吟誦,就要哼唱起來,尤其是每句結尾的音(本文中稱“落音”)必須要唱起來。“吟”是介於“唸”和“唱”之間的,從“唸”的角度看它可以叫做“唱讀”;從“唱”的角度看它可以叫做“唱腔口語化”,這在中外戲劇中是常見的事。
“唸”和“誦”雖然同樣只讀不唱,但“唸”只按文字讀音,不表現感情;而“誦”有抑揚頓挫,它表達誦者的感情。
“吟”和“唱”雖然都要唱,都有曲調,但“吟”的曲調是“按字行腔”得出的,即是按照詩文哼唱出來的,這種曲調僅是語音的模倣或“譯音”,即詩文中各字音的高低長短的標記,它本身不能獨立表達意義,即脫離該詩文的字詞而僅演奏此曲調則不能表達任何意義;而“唱”的曲調則可以獨立表達情景或情緒,給人以感染。這樣的曲調才是音樂藝術,因為音樂藝術就是用曲調來表達情景和情感的。脫開詞光聽《孟姜女》的曲調就能感受到一位女子如泣如訴的情感,光聽《滿江紅》的曲調就能使人激昂壯烈,演奏古曲《蘇武牧羊》能感受到滄涼悲壯,毛澤東的《為女民兵題照》的曲調颯爽英姿,《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曲調氣勢恢宏。其感染力是“吟”的曲調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