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作者:葉元章
出席金秋敬老詩會感賦
耗盡精神鬢已華,晚來猶見滿天霞。寒齋亦有階前土,不種招蜂引蝶花。
楊逸明點評:九十歲的老詩人,經受過很多的人生磨難和坎坷,才情不減,風骨依然。老詩人在“敬老詩會”上賦小詩以明心志,表示自己淡泊無求的精神和鄙視世俗的態度,期望與老人們共勉。四句詩字字擲地有聲,讀來使人肅然起敬。
作者:劉魯寧
多年前,與小女雨後夜歸
小街新霽褪浮華,夜色柔成一路紗。懷裏女兒天上指:“雨將月亮打濕啦!”
楊逸明點評:前兩句寫景,為後兩句作鋪墊。第三句描寫女兒的一個動作,第四句蹦出女兒的一句天真話,讓人忍俊不禁,覺得妙趣橫生。年輕父母憐愛女兒的深情也漫溢紙上。寫詩只描述一個動作,只記錄一句言語,倒是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時面面俱到,讀者反而什麼也記不住。“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也是一個動作和一句自言自語的話,卻讓讀者記住了一千多年!
作者:佔驍勇
索 道
香客不言行路難,路難始見寸心丹。而今直上青雲去,誰解風光險處看。
楊逸明點評:有人説生活的享受正是在過程之中,人生確是如此。此詩從“索道”的角度切入,寫出了作者的思考。輕而易舉達到目的,有時反而會使人悵然若有所失。細細讀來,此詩的內涵或許還不僅僅只有這些。好詩耐讀,讀着讀着,會聯想多多。如果寫一篇洋洋灑灑的文字,道理都説周全了,詩味卻沒有了!
作者:陳衍亮
無 題
一路昏黃燈似花,長街夢碎雨沙沙。徘徊孤影他鄉客,看盡千窗不是家。
虹橋待車有得
虹橋歲尾又黃昏,擠在人流夢遠村。只待動車穿夜色,星星相伴到家門。
楊逸明點評:兩首絕句均為年輕的外來打工者之作。前一首是一個雨夜他在陌生的大都市裏看著“廣廈千萬間”時的感受,後一首是他在上海虹橋火車站擠入春運的回鄉人流中的心情。作者有生活,寫詩就取材於生活,兩首詩寫出了當代都市中兩幅現實生活的場景。在敘事中流露情感,在抒情中反映現實,一看就是自家的活計。每每看到有一些當代年輕人的詩作,詞語是舊的,連情感也是前人的,沒有自己的生活,或者觀察生活不深入細緻,所以寫詩就只好向古人“借貸”了。讀那種詩讓人覺得作者像是穿了借來的衣裳,雖然花花綠綠,卻總是很不合身。
作者:李建新
雪中有感
都市銀粧裹,誰憐外地工?返鄉求一票,排隊雪花中。
楊逸明點評:作者滿懷對於外地農民工的深厚的同情之心,創作出了風雪都市中弱勢群體的一幅速寫圖畫,現代農民工生活的一幅白描剪影,也是一首“哀民生之多艱”的好詩。古人讚揚杜甫:“欲知子美高明處,只把尋常話入詩。”寫詩“深而晦,不如淺而明”,能詞淺情深,詞淺意深,詩短情長,最妙。
作者:陳永安
聽老伴嘮叨
權把嘮叨當曲聽,煩人句句總關情。客稀室陋多沉寂,相伴相扶是此聲。
楊逸明點評:老伴的“嘮叨”,雖然“煩人”,卻“關情”,可以“當曲聽”,甚至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伴相扶”。此詩句句感人,字字在理。生活中有那麼多詩的素材,只要懂得生活,善於發現和提煉,大白話寫出來就是好詩,根本不需要堆砌很多漂亮的詞藻和晦澀的典故。
作者:楊小源
棉 襖
爺爺留下舊棉襖,三補三翻處處褳。拆洗絮來當坐墊,依然不是黑心棉。
楊逸明點評:前三句均淡淡説來,並無出人意料之處。最後一句忽如石破天驚,發人警醒。眼前的棉絮,竟然成為人心、道德、社會、時代變化的晴雨表和溫度計,不能不使人深深反思並且長長嘆息也!
作者:一介愚夫
祖孫樂
兩歲孫娃頭戴盔,揮槍直把老翁追。佯裝中彈朝天仰,一日犧牲好幾回。
楊逸明點評:寫人情之作,“只當求於耳目之前,不當索諸聞見之外。”這是古人的經驗之談。這首《祖孫樂》的小詩,只寫眼前常見的一個生活細節,卻使人莞爾,使人回味。也許你也見過,也許你也做過,可是你卻未寫過。誰知道寫入詩中,竟然如此生動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