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視障孩子在用手感受雕塑。 張駿 攝 |
志願者帶領視障孩子參觀。 張駿 攝 |
視障孩子在用手感受雕塑。 張駿 攝 |
20年前,中國美院教授李秀琴做了一個不同凡響的藝術展,這個名為《觸覺 凹凸》的雕塑展,第一次以藝術的方式將盲人帶進視覺藝術的殿堂,這些“指尖讀者”用手指讀懂作品。
20年過去了,12日,李秀琴教授又在杭州圖書館舉辦了一次以相同名字命名的展覽,尋找20年的生命記憶。
20年前,1993年4月10日,中國美院圖書館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觀眾,他們用雙手觸摸墻上的盲文,撫抱雕塑,用手指讀懂現中國美院教授李秀琴的雕塑作品。
20年過去了,12日,這批“指尖讀者”來到了杭州市圖書館,李秀琴在此舉辦了與20年前同名的雕塑展,當初的孩子已長大成人,見到他們的李秀琴一陣驚喜。
20年後再次摸到李秀琴作品的劉晨(化名)告訴記者,“這是一個神奇的感受,20年前還是孩子,不太懂雕塑,現在有了不同的感觸。”同時,令劉晨感到不解的是,“這是李老師第二次做這樣的展覽,她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問過她,她只是笑笑。”
在自序中李秀琴道出了此次創作的起點:1982年7月,李秀琴到黑龍江鶴崗市參加雕塑創作,由於南北方氣候差異,患了嚴重的風濕熱,影響到了眼睛,一度幾乎失明。
李秀琴告訴記者,當初的她感受到了絕望,“我以為再也不能創作雕塑了,我的藝術生命還沒開始就要結束了。”萬幸的是,最終眼睛還是康復了。大概是這段不同尋常的經歷帶給了李秀琴獨特的感受,“沒想到十年後,這成為我創作的起點。”
1992年底1993年初,在浙江盲人學校老師和學生的幫助下,李秀琴創作了十五件作品,以盲文的“觸點”作為造型元素,進行解構、放大、重新構成,“觸覺 凹凸”由此誕生。
20年後的同名雕塑展,在主題和意義上再一次得到了昇華。杭州圖書館館長楮樹青評價説,“把雕塑藝術聚焦于處於社會邊緣的盲人是有藝術風險的,但良心使李秀琴用這種方式來解釋這個特殊人群的精神世界。”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李志軍用手“參觀”完此次展覽後,笑著稱這是難得一“見”的展覽,“我融進了這些作品,用盲文的凸凹,壓力和張力的藝術表現形式來展現藝術的特殊魅力,這是我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是難得一‘見’的。”
再過3天就是第30個國際盲人日,據了解,浙江省有311.8萬殘疾人,其中有視力殘疾的42.3萬人。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陳曉非告訴記者,“盲人在學習、生活、就業等各方面都有很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但是盲人朋友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在不斷提高。”
“李秀琴這次專門為盲人進行創作的展覽充滿了愛心和震撼力,讓視障人群可以感知雕塑藝術之美,也為普通參觀者提供了新的藝術體驗。”陳曉非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