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侯一民先生在開幕式中致辭 |
中國美術館8月18日訊 侯一民先生是新中國美術史上傑出的藝術家代表,也是新舊中國世代更替中參與者和見證人。他為了適應社會和創作的需要,在多年的藝術耕耘嘗試用各種藝術門類進行創作,曾經創作出一批歷史題材作品。對於侯一民先生來説,他的藝術成就是時代的印記,而他的作品也為今人研究歷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昨天下午,在中國美術館1、8、9號展廳內,一場以侯一民先生的兩幅歷史題材創作《劉少奇與安源礦工》、《毛主席與安源礦工》為核心的學術解析展覽正式與廣大觀眾見面。該展覽是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館、北京大學等數家學術單位在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的支持下以建立“侯一民檔案”為起始,來完善“中國現代藝術檔案”計劃項目。
侯一民先生和嘉賓們參觀展覽 |
此次展覽是北京大學朱青生領導的“中國現代藝術檔案”團隊和中央美術學院譚平領導的團隊通力合作的成果。展覽空間內的所有作品,全都圍繞著侯一民先生的兩幅歷史創作《劉少奇與安源礦工》、《毛主席與安源礦工》為中心展開。這兩件作品是以1922年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為背景展開的主題創作。舊中國時期的安源路況是由日本帝國主義控制的最大買辦企業,由於路況工人長期受帝國主義和買辦官僚的壓榨,生活極度困苦,以致該地區一直有反抗鬥爭的傳統。1921年秋天,毛主席親自到安源路況工人中展開工作。1922年9月,由於礦路當局拖欠工人工資導致路況工人的生活陷入絕境,9月14日淩晨,安源路況工人大罷工,中共為了加強對罷工鬥爭的領導派代表劉少奇趕赴安源與路況當局談判,使當局接受工人提出的條件,罷工取得了完全勝利。
觀眾們在欣賞《劉少奇與安源礦工》 |
展覽主要展示了《劉少奇與安源礦工》《毛主席與安源礦工》兩幅歷史創作,與兩幅作品一併展出的還有侯一民先生在構思創作時所作的大量素描稿、創作草圖、相關習作和研究材料。為了考察舊社會的礦工勞動情形,侯一民先生曾深入安源礦區生活並採集素材,據侯一民先生介紹,1959年的安源礦區已經完全不是解放前那樣了,礦區基本已經實施了機械化,所以要想找到接近創作形象素材是十分困難的,因為礦工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早已是一派新氣象。為此,侯一民先生只能從當地的小土窯中獲取靈感,繪製了大量礦工形象,同時,他還通過繪製大量農民、礦工家屬形象的速寫來為創作充實素材,有時他會根據畫面需要對人物形象加以綜合。在寫生同時,侯一民先生從史料中參考了大量的革命烈士形象用於特定人物角色。特別是他在創作兩幅作品的核心領導人物:毛澤東和劉少奇時,查閱了兩位革命家各個時期的不同形象,在還原其真實形象的基礎上賦予了一定的理想成分,從而使畫面中的領導人形象與觀眾心目中的形象相吻合。兩幅作品中的領導人形象和群眾形象中相互襯托,深化了不同角色人物思想的內涵,體現出共産黨人與工人運動不可分割的關係,突出工人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提出的“我們不願做牛馬,我們要做人”的口號,這一口號成為了兩幅作品的核心精神。
這場解析展經過三年的時間籌備。策展團隊在調查中,一路沿著侯一民先生的作品完成線索和産生背景,仔細核對侯一民先生深入生活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工作條件、狀態等。並根據介紹信、工作證、工作照片等等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同時,策展團隊為探尋侯一民先生當年深入煤礦時的狀態,親臨井下體驗特殊艱苦和困難心裏,從而為藝術品産生營造出一個整體。此次展覽在展出侯一民先生大量手稿和文獻資料的同時,還把礦山的器具作為裝置陳列在展廳內,共同組成了解析兩幅歷史作品的根據。
展覽在1、8、9號展廳呈現給廣大觀眾,時間將持續至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