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姜昆書法作品 |
姜昆
山東黃縣人,生於北京。自幼受其父親的熏陶習書法,經過多年修煉,其作品雅俗共賞,透析出曲藝藝術的詼諧與幽默。
姜昆被廣為知曉的是一位相聲表演藝術家,其實他還是一位造詣頗深的書法家。在熒屏上,姜昆説學逗唱,燃起萬家歡樂。而他向《收藏週刊》講述書法見解時,則銳見迭出,始終保持著冷靜嚴肅的態度,頗似一位大學教授。
“書法書法,書之有法;書不尊法,為之無法無天。”姜昆的諸種思考,對當下書壇無疑有著警醒意義。
■采寫:記者 韓幫文
語錄
“如果知識與文化修養不足,説相聲這門藝術再往前走就很難了,而練書法是一個提升修養的好途徑。
有些人的書法讓人看不懂,以為這就是風格了,其實很可笑。”
如果文化修養不足,
相聲再往前走就很難了
收藏週刊: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練習書法的?
姜昆:我的父親姜祖禹是一位書法家,在毛主席紀念堂、天安門城樓等地方都有他的作品。小時候,我就在他的指導下臨帖,主要是臨歐陽詢。但我後來發現,沒有尊“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就去學其他,就很難學好。1965年之後,我就作為知青下鄉了,由此一直到2000年,我就比較少拿起毛筆了。
收藏週刊:2000年,又是怎樣的契機促使您再續書法情結?
姜昆:首先是工作上的需要。我經常到各地演出,不少人索要簽名,如果總是寫得歪歪扭扭,那就不好看了。其次,如果知識與文化修養不足,説相聲這門藝術再往前走就很難了。而練書法是一個提升修養的好途徑。書法與古文、古詩詞是分不開的,借此我也陶冶了興趣,但根本上説,主要是老一輩藝術家對我的感染與促動。
收藏週刊:老一輩藝術家是怎樣促使您重拾毛筆的?
姜昆:我在曲藝界乃至整個文化界成名比較早,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就嶄露頭角了,這就為我結識老一輩藝術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和很多一流的書畫家,比如劉海粟、林散之、啟功、沈鵬等先生,都是忘年之交,他們的藝術造詣與為人品格深深感動了我,給了我莫大的精神動力。啟功先生曾送給我一幅墨寶,上書“姜昆同志指正”,我看到這幾個字恨不得找個縫鑽進去。先生的謙卑品格,不服不行。
收藏週刊:您現在是否也經常和美術界的朋友交流硯邊心得?
姜昆:的確經常和他們交流,比如韓美林先生、范曾先生、張海先生等。他們看到我的作品,對於某些藝術上的不足,會很誠懇地指出來,這讓我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