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釋文:作字行文 文以載道 以書煥採 切時如需 |
一個人思考的境界往往與他的知識結構、人生閱歷、視野胸襟息息相關。我們判斷一個人社會價值的直接方法是其為社會所做出的貢獻,而貢獻有微渺、閎大之分,有於人、于公之別。人的思想境界往往決定了其為社會所作出貢獻的層次與高度。當很多書畫家將視野盯在自我潤格漲幅的時候,有一位老人卻將全部精力放在了中國書法命運之上,他就是中央文史館館員、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中石欣然接受了《收藏投資導刊》社長楊江瀚的獨家專訪。
人們對歐陽中石的名字早已熟知,因為他在書畫界、教育界享有德高望重的地位與聲譽。不過人們對他的了解,更多是通過他雄渾恣肆的書法藝術作品和他作為教育家的身份,我們所不太熟知的,恰恰是最為歐陽中石所珍視的,其具實用功效的“書法”發展傳承的未來之路。
漢字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智慧創造,漢字書寫更是絕無僅有的高超技藝。中國書法不僅是線條與空間的藝術,更具有“表音”與“表意”的功能,是音、形、義的完美結合體,並承載著千年的文化意蘊。當很多人還在懷疑,在如今智慧化、信息化的當今社會裏書法的實用功能時,書學大家歐陽中石舉起了自己鮮明的旗幟——“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彩、切時如需”。
這十六個字是歐陽中石對中國書法最獨特而全面的詮釋:作字是為了行文,行文是為了載道,電腦碑刻也都可以載道,為什麼還要書法?因為書法能使“文以載道”的“文”煥發出更好的光彩,書法還應追隨時代,為時代服務,做到“切時如需”。
歐陽中石先生談到:“中國的漢字對於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國的漢字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科學的結晶、藝術的結晶。語言是人類交流最直接、最便利的方式,但語言存在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西方國家的文字記錄的是聲音,而聲音與客觀事物並沒有必然的聯絡,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符號,但中國的漢字恰恰是對事物形象化的描述,即使先民們不一定可以讀出聲音,但它的意思卻可以完全明白。從這一點上説,中國的漢字是中華兒女向世界送上的一份厚禮。”
歐陽中石先生説:“常有人這樣看,‘電腦的發展對漢字的使用是一個衝擊’。我並不這樣看,我認為是一個推動。因為它找到了將漢字快速實踐的辦法,應該説很好,但是它代替了人們書寫的過程,這就有它負面的影響。其實,最根本的還是‘書寫’,我們相信,‘書寫’不發展,電腦文字輸入的下一步發展也會存在很大的困難。‘書寫’的發展會推動電腦錄入系統的研發向前發展。中國的漢字除了具有很強的藝術性之外,更具科學性,這也是我極力要向世人所推崇的重要理念。”
歐陽中石先生又為我們舉了一個簡潔的例子:“漢字共有二百多個部首,每個部首都代表著一個類屬、一定的含義,組合在一起就可以表達無數個字的含義:一個‘析’字,左邊一個‘木’字旁,代表著‘樹’的含義。右邊是一個‘斤’字,‘斤’字的本意是斧頭,用斧子將木頭劈開就有‘分析’的含義。掌握了這個方法便可以快速地了解一大群、一大片字的含義。通常人們認為中國漢字很難學,其實是沒有從根本上掌握漢字組合的規律,而現在正是應該組織專家對這一方面進行全面而深入梳理的時候。”他還説:“中國的漢字不光受到國人的喜愛,很多外國朋友也有迫切的學習願望,希望我們能提供相關的專業人員進行交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達成共識,將漢字作為世界非常重要的文化交流手段。”
歐陽中石先生作為當今書家卻極其謙和、可敬。他常對人説:“你們不要叫我‘書法家’,我其實就是個‘教書匠’。我還有個十六字的自我總結——少無大志、見異思遷、不務正業、無家可歸。”而我們認為,恰恰是這十六個字的自我評價道出了歐陽中石成功的經驗。
所謂“少無大志”,是説他年少時並沒有整日將“治國、平天下”挂在嘴邊,而是腳踏實地研修著學問。“見異思遷、不務正業”説明他興趣廣泛,願意投入精力去精研。正因為他對邏輯學、戲劇、書法、國學等諸多門類的興趣,才促成了他淵博的學養。他投身名師,並且轉益多師,並不囿于前人的藩籬,通過自己在多領域內的探討研究,觸類旁通,含英咀華,才成就他如今的高度。中國的文化歷來是強調個人的全面修為,正如中國的書法,不僅僅是一門獨特的技藝,更是個“由技近道”的綜合藝術門類。“無家可歸”正是一個至高的境界,是每一個藝術從業者嚮往的境界。個人藝術成就具有唯一性,不隸屬於任何流派的大智慧,反而能夠獨闢蹊徑、自成一家。
當我們沉浸在中石先生樸實無華的話語所蘊涵的深刻哲理中時,不難感受到歐陽中石先生在耄耋之年仍孜孜于書法事業發展路途的那份擔當與責任。我們看到他對於中國漢字、中國書法走向世界的信心與期望,看到書法走入校園、走入課堂後的欣慰喜悅之情,更看到了老一輩藝術家將祖國優秀文化推向大眾、推向世界的那份舍我其誰的使命感與自豪感。此時,我們或許會更多地了解到一個人完整的人生境界。中國漢字與中國書法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還有著巨大的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去挖掘與弘揚,歐陽中石先生在這一方面顯然是位先行者。